古代人為什麼要堅持考取功名?范進中舉告訴你!
古代人為什麼要堅持考取功名?范進中舉告訴你!下面小編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一年的高考終於結束瞭,高考成績也都出來瞭,而這個時候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考得好的自然是興奮不已,但是考得不好的卻是愁雲密佈。而高考又很容易讓人想到古代的科舉,隻是與高考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考生,高考的考生基本上都是十八歲左右的年輕人,而科舉考試卻有很多年紀大的人,甚至有很多老人,他們為什麼一定要堅持考科舉呢?

科舉作為古代一個為朝廷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的確出瞭很多在考試中成績非凡的人才,歷朝歷代都有狀元誕生,但是,歷史上很多的有名的官員,卻都不是狀元出身,相反都是比狀元低一些等級的。而那些第一次考試沒有考中的,為何願意把一輩子的時間都用在考科舉上面,就算是一直考到自己年紀老邁,也還是要堅持到底?科舉考中瞭究竟有什麼好處?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如果考中瞭之後沒有什麼好處,自然是不會有那麼多人願意去考的,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一擊而中,多的是在科舉上花費許多光陰的人。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范進中舉”,就能夠為我們揭示,考科舉到底有什麼好處。范進考瞭那麼多年的科舉,卻一直都隻是秀才,他的老丈人總是對他又打又罵,一點也瞧不起他,一直到他考中瞭舉人。

范進考中舉人的時候已經是五十多歲瞭,但是聽說這個消息,他老丈人一改之前對他的呵斥,變得畢恭畢敬,而那些鄉紳也都紛紛跑到范進面前對他示好,范進一下子就像是從社會底層變成瞭上層人士一樣,隻是因為他考中瞭舉人。就以舉人為例,當時考中舉人好處很多,一個是擁有賦稅徭役豁免權,也就是他名下的土地可以免掉皇糧國稅,也就有很多人願意把自己的土地獻給他,得益的不僅是舉人,還有這些獻土地的人,損失的卻是國傢的稅收。
除此之外,舉人還可以做官,隻不過官職不高,盡管也有海瑞、左宗棠這樣的例子,但是卻也是極個別的舉人出身的官員,畢竟與更高層次出身的官員相比,他們本身底子就很薄弱,還要有後期的運氣加持,才有可能混到一個不錯的位置,如果不是運氣爆棚,也很難成為知名度極高的歷史人物,而且還要有自身能力作為基礎,同樣一個職位,能力不一樣的人去做效果也會不一樣。

舉人見到地方官之後,還可以不用下跪,打官司也不用親自到場,甚至不用受刑,如果要受刑的話,必須得先把他的功名革除之後才可以。其實,舉人不是官,但也不是普通的百姓,他們已經屬於一種特權階層,而在舉人之上的進士,之下的秀才,都擁有一定的特權,當然還是登基越高特權越多,可以理解為人民幣玩傢,隻不過他們提升等級靠的不隻是錢財。
其實,這種情況在現代依然很多見,很多人考上一個好學校、好單位,又有多少人真的是為瞭去做貢獻的呢?這樣好的福利,誰都渴望,所以大多數人期望的功名,都是為瞭讓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輕松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