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喜本想趁火打劫成就一番偉業,結果卻差點被滅國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燕王喜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戰國的歷史,如果用一個字能形容的話,非“戰”字莫屬。
短短二百多年的歷史,有史料可循的戰爭高達百次有餘,這些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成瞭戰國歷史的主旋律。
禮崩樂壞,諸侯並起,無法避免的戰爭,一次次刷新著戰國的格局,一遍遍洗禮著與生產力無法適應的政治制度,舊制度逐漸被新制度取代的過程,充斥著血腥與暴力。
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死亡的士兵對於統治者來說,也隻是一個數字,他們唯一在乎的也僅僅隻是自己的統治能否持久。

周朝雖然還是名義上的統治者,但周天子已經無能力管轄華夏大地上並起的諸侯,尤其到瞭戰國末期,強秦東出,周天子也僅僅隻能守著一畝三分地膽戰心驚的數著日子過生活瞭。
這其實不重要,因為周王室的存在感和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很少人會關註這個已經病入膏肓無法醫治的“病人”,而引人註目的是戰國七雄之間的爭霸。
趙國作為秦國東出最大的障礙,穿過這個障礙,統一華夏也指日可待,所以秦國和趙國之間無法避免的戰爭就成為瞭戰國格局中的轉折點。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和邯鄲保衛戰也在這種背景下爆發瞭,這兩戰趙國青壯年損失殆盡,雖用生命之軀抵擋住瞭強秦的鐵蹄,但這還是不是最壞的,最壞的是還沒來及休養生息的趙國,又迎來瞭燕國的大軍。
燕國趁趙國歷經兩次大戰國力空虛就想要瞭它的命,結果差點被反殺。
燕王喜偷雞不成蝕把米,本想趁火打劫成就一番偉業,卻差點被滅國。
燕國的趁火打劫。
公元前255年,燕孝王去世,他的兒子姬喜繼位,此時邯鄲保衛戰的陰影還未從趙國的上空散去(《史記》記載:孝王元年,秦圍邯鄲者解去。三年卒,子今王喜立),你可能會有疑問燕王喜的謚號是什麼呢,不好意思,他沒有,因為他是燕國最後一任王,沒人給他起,說白瞭他是亡國之君,這裡暫不贅述。
公元前251年,繼位沒多久的燕王喜就打算和趙國結盟(名義上是結盟,其實是打探趙國虛實),於是派出栗腹帶著百斤黃金去向趙孝成王獻禮祝壽(《戰國策·燕策》記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壽)。

結果栗腹帶回來一個很腹黑的主意,那就是趁其病要其命,栗腹給燕王喜回稟說,趙國的青壯年都死在瞭長平,少年還沒有長大,趁著這機會,可以一舉滅趙,剛給別人送瞭黃金表示友好,轉眼就建議燕王攻打別人,這栗腹著實很黑。
栗腹的建議正好說穿瞭燕王喜的內心,那還說什麼,決定舉兵伐趙,想著秦昭襄王都打不下來的趙國,自己卻能打下來,燕王喜真樂瞭,順道還問瞭下樂間的意見,結果樂間一盆冷水澆瞭下來,說打不贏,不要去打趙國(樂間勸說燕王喜的故事,我們下次再說),但燕王喜不聽勸阻,執意出兵。
趙國的頑強抵抗。
按照燕王喜的構想,打仗不就是人打人,我的人多自然就能打的贏,於是發兵六十萬,四十萬由栗腹帶著進攻趙國城池鄗城,劍指邯鄲,另二十萬以慶秦統領進攻趙國代地。
而這時候的趙國湊出來多少兵抵抗呢,隻有13萬,並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稚嫩的面孔,因為這些都是趙國剛招募來的新兵蛋子,畢竟長平之戰和邯鄲保衛戰,趙國損失太重,但是為瞭保衛國傢,隻有孤註一擲。

趙國此時大將也是青黃不接,趙王沒有辦法隻有再次啟用老將廉頗,讓他統領八萬趙軍去抵抗腹部的四十萬大軍,給瞭樂乘五萬趙軍,讓他去抵抗慶秦的二十萬大軍。
按照比例換算一下,樂乘面對的是一打四,而廉頗面對的是一打五,冷兵器時代,一個人打兩個都費勁,更別說這樣的比例瞭,但歷史就是由一個一個的意外構成的,當燕軍覺得必勝的時候,意外又發生瞭。
廉頗的名將風采。
這個意外就是,六十萬燕軍被十三萬趙軍打的落花流水,並且在這場仗中,燕軍主將栗腹還被廉頗殺死瞭,然後趙軍在廉頗的帶領下一路進攻燕國,並且包圍瞭其首都。
這場戰役是燕趙之間的一次大戰,雙方投入兵力達七十餘萬,而在史料中記載這場戰爭都是隻說瞭一個結果,《戰國策·燕策》記載:燕人大敗,樂間入趙,《史記》中記載:趙使廉頗將,擊破栗腹於鄗,破卿秦於代,樂間奔趙,廉頗逐之五百馀裡,圍其國。
具體怎麼打的史料中不多,這可能會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簡單的記錄呢,最大的可能就是這場仗,燕國敗得太快,想要記錄其過程,但是真的沒有什麼能記錄的。
這也從側面說明瞭,廉頗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隻擅長防守,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在這場戰爭中展現出瞭名將的風采,並且被封為信平君,沒有貴族血統,沒有過硬的關系,廉頗的封君靠的是真本事,在依然是貴族政治的趙國,能做到這點,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