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連橫”是什麼?為什麼合縱對秦國不起作用?
“合縱連橫”是什麼?為什麼合縱對秦國不起作用?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戰國戰火紛飛的數百年時間裡,不僅戰爭的模式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各樣的陰謀權術,也開始大行其道,這中間縱橫傢可以說是這個時代一個特定的產物。以蘇秦、張儀為首的一批縱橫傢,在戰國歷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史上的戰國時代,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合縱這個詞匯。這是因為,合縱近乎是列國常用的一種手段,通過合縱的方式,來遏制一個強國的崛起,成為瞭列國自保以及攻城略地的一個必要手段。歷史上大規模的合縱之戰,總共有六次。其中五次為針對秦國,而另外一次則是針對齊國。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對秦國近乎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而列國針對齊國的合縱攻勢,則是徹底將齊國的霸業一舉打垮。那麼,同樣是合縱,為何伐齊之戰很順利,攻秦之戰卻異常坎坷?

首先,五國合縱伐齊之戰所以順利,同齊國崛起招致諸侯的強烈反彈,有著很大的關系。這是因為,在戰國中期,齊國近乎將列國得罪瞭遍。齊國先是趁燕國內亂,險些滅亡燕國,再者便是脅迫“三晉”攻秦,繼而又是率領軍隊同楚國鏖戰。這樣的情況下,列國充分意識到瞭齊國的威脅。在面對齊國的過程中,列國可以說是做到瞭眾志成城。尤其是燕國,為瞭能夠一雪前恥,近乎橫掃整個齊境。

由此可見,合縱攻齊之戰,所以能夠取得不小的戰果。同列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齊國強勢崛起的沖擊,有著很大的關系。即便是當時最西邊的秦國,都受到瞭齊國的沖擊。而齊國內部顯然也不具備成形的戰略,恃強凌弱成為瞭齊國在這段歷史時期,最為真實的寫照。以至於,最終在秦國的支持下,五國合縱攻齊最終大獲全勝。

同合縱伐齊不同的是,列國合縱攻秦卻是異常坎坷。這實際上同秦國一直以來穩定的戰略,有著很大的關系。秦國的崛起同齊國有著很大的區別,秦國的崛起則從始至終伴隨著大的戰略。不論是張儀“連橫之術”,還是范睢的“遠交近攻”,都遠比齊國的戰略要高明。這就產生瞭一種情況,在地緣的角度上來看,距離秦國較遠的燕國、齊國因為受到秦國的沖擊較小,在列次合縱之中,始終都不賣力。而楚國同“三晉”之間,本就存在著巨大的矛盾,使得歷次合縱之軍,每次剛剛出征的時候,便矛盾重重。這樣的情況下,便給瞭秦國以可乘之機。

同時,伐齊與攻秦之戰有如此大的區別,同秦國君主與齊國君主,面對危機時候的反應,有著很大的關系。齊國在歷史上雖然算是一個大國,但是卻難以抗衡諸侯列國數倍於幾的聯軍。並且,齊國所處的地區為平原地區,本就無險可守。這個時候的齊國君主,本應看清這樣的局勢,有效的分化瓦解列國合縱聯軍。但齊國卻選擇舉國之力,同聯軍在濟西鏖戰,以至於,一戰過後聯軍得以迅速席卷整個齊境。

反觀秦國君主,在面對列國合縱攻勢的時候,則采取瞭分化瓦解的辦法。在第三次合縱攻秦之戰中,秦軍雖然戰敗,但卻主動同楚、齊交好,從而將韓、魏徹底孤立。這樣我們便能發現,秦國面對合縱攻勢,可以說是經驗老道,懂得如何分化瓦解列國。可見齊國的最終崩潰,還是同齊國本身有著很大的原因。

戰國歷史上的“合縱連橫”,可以說是給後世的我們,留下瞭精彩的一幕。尤其是以蘇秦、張儀為首的縱橫傢,在戰國歷史的舞臺上成為瞭縱橫列國,運籌帷幄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