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可憐的一位狀元,剛當上狀元就被朱元璋車裂瞭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陳安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在人們眼中,古代的狀元郎們都是非常瞭不得的人物。在古代落後的教育條件下,能成為狀元的人可謂是鳳毛麟角。而且,當時的科舉是將全國的所有文人同等看待的,並沒有類似於現在的偏遠地區加分之說。

據研究人員統計,明朝的二百多年裡,狀元僅有八十九位。可以說,在明朝想成為狀元,其難度比考上清華北大要難得多。而高中狀元的人,無一不是驚才艷艷,前途無量,備受皇帝器重。就算是日後想封侯拜相,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在明朝前期,偏偏就有著這麼一位狀元,不僅沒有一步登天,反而摔得可憐,甚至,被皇帝下令車裂。
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位倒黴的狀元,名叫陳安。明朝初年,他在福建的一個小山村中出生瞭。陳安自幼好學,並且很有讀書的天賦。在他的努力下,他從秀才考到舉人,然後,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高中狀元。
算起來,朱元璋雖然執政瞭三十年,可這三十年中,僅僅出瞭五位狀元。加上陳安,不過才六位。很快,陳狀元被朝廷任命為翰林院修撰。任命下來以後,陳安非常高興,因為有史以來,這是狀元能夠被授予最高的官職瞭。
照理來說,憑借狀元的身份,陳安本可以在官場上順風順水。就算再不濟,也能保證自己富貴終生。但是,陳安非常倒黴。因為,他出生於福建,是南方人。陳安中狀元的這一年,明朝在全國總共錄取瞭五十二名考生。

但是,這五十二個人全部是南方人,而長江以北的各個省份中,無一人入榜。
其實,在古代的科舉中,南方文人考中進士的人數,要比北方人多得多。據研究人員統計,整個北宋時期,考中進士的文人有九千六百三十人,其中,北方人,隻有四百多人,連零頭都不夠。整個明朝近三百年中,出瞭八十九個狀元,其中北方人也隻有十一個。
由此可見,古代的時候,南方人和北方人在讀書方面,還是有差距的。這也難怪,古代的時候教育資源極不均衡,能夠有條件讀書的傢庭更是少之又少。南方的經濟條件比北方要好得多,進士、狀元多也就理所當然瞭。
可是,這一年北方人無一上榜,令眾多北方文人惱怒異常。落榜的北方文人,將懷疑的目光落在瞭這次考試的主考官員身上。說來也巧,三名主考官偏偏也全是南方人。於是,北方文人群情激奮,認為:這次考試中有徇私舞弊的現象,堅決要朝廷給一個說法。
北方文人雖然全部名落孫山,可是,人數確實不少。此事愈演愈烈,甚至,鬧到瞭朝廷上。朱元璋向來多疑,聽到此事後便覺得其中必有貓膩,於是,對主考官員進行責問。
主考官員也是有苦說不出。因為,進士的文章,每篇都要經過朱元璋的過目。而且,北方人的文化水平與南方人相差甚遠,本著擇優錄取的原則,結果隻能是這樣,自己也是問心無愧的。看到此事驚動瞭皇帝,北方文人更加亢奮。
在他們看來,反正一個人也沒有上榜,光腳不怕穿鞋的,鬧到最後,興許還會給點名額。於是,他們咬定其中有暗箱操作,不斷地給朝廷施壓。為瞭平息北方文人的憤怒,朱元璋命令主考官員重新閱卷。
實際上,此時的朱元璋還沒有動殺心,他隻不過是想要讓主考官員錄取幾名北方文人,這樣的話大傢都好有個交代,朝廷也不至於太過難堪。可是,主考官員偏偏在這時候玩弄瞭小聰明。重新閱卷的時候,他們故意將北方文人中質量很差的試卷呈上去,以表明自己之前並無錯誤。

他們自認為做的神不知鬼不覺,可是,世上哪有不透風的墻。有人得知瞭之後,暗中向朝廷舉報,氣的朱元璋殺心頓起。國傢草創,經過幾十年的治理,好不容易穩定瞭下來。可是,手下居然敢在科舉上搞小動作,真是大膽包天,且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對官場舞弊一直深惡痛絕。
於是,朱元璋下令,對主考官員從嚴治罪。
幾位主考官員,被發配的發配,被處死的處死,無一好下場。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認定狀元陳安與主考官員暗中有勾結,於是,將陳安的狀元廢除,然後,下旨將陳安車裂。可嘆的是,才華橫溢的陳狀元,竟然落得瞭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僅做瞭不足20天的狀元,便死於非命。
這場血案固然是朱元璋借題發揮,但是,他的目的卻十分明確:擴大統治基礎,籠絡北方士人。
當時,退往長城以外的元朝殘餘勢力仍然經常襲擾邊境,明廷多次調集大軍予以征討,終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北方形勢依然不穩。而且,北方長期受蒙族元人統治,北方士族對明廷的認同,遠比南人疏遠。因此,籠絡北方士大夫,在南北籍貫官吏中平衡權力分配,對朱明王朝來說相當必要,屬於政治大局的“維穩工程”。
所以,說到底,此時的陳安是不是冤枉的已經不重要瞭。朱元璋這樣做,隻是為瞭籠絡北方的文人,而陳安等人,就這樣成瞭政治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