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佈一死,曹操為何留下張遼殺瞭高順?張遼能活下來的原因是什麼?
呂佈一死,曹操為何留下張遼殺瞭高順?張遼能活下來的原因是什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三國時期,群雄割據,一代梟雄曹操東征西討,終於在亂世當中奪得一片領地,後來曹操討伐呂佈時,我們都知道,呂佈和陳宮死瞭,這二人是必除掉的,但是同樣是武將的張遼被收入麾下,而高順為什麼卻被殺瞭呢?
高順對呂佈忠心耿耿,可呂佈這個人忠奸不辨。高順曾對呂佈說:“凡破傢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也就是說那些國破傢亡的,並不是沒有忠臣志士,隻不過這些忠臣義士他們的觀點不被主子所采納,希望將軍你要三思而行。可惜呂佈並不放在心上。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時,呂佈部將郝萌在袁術的慫恿下發動叛亂,呂佈第一時間帶著自己的親人往高順的營寨中跑,足以說明呂佈對於高順有多放心。高順沒有辜負呂佈的信任,他率領著部隊將郝萌擊殺,平息瞭這場叛亂。遺憾的是,呂佈雖然信任高順,卻並不重用高順。可能是因為不滿高順總是在耳邊不停的教導他,在郝萌事件後,反而開始疏遠高順。
呂佈拿走瞭高順領導的陷陣營,將兵權交給瞭自己的親戚魏續,在臧霸掠奪瞭呂佈的物資後,高順勸解呂佈不去攻打,呂佈也不聽,最後無功而返後更加疏遠高順。建安三年,曹操帶著劉備親征呂佈的大本營下邳。雖然軍師陳宮提出正確意見,由呂佈出城防守,高順堅守陣地。但是呂佈因為之前的反派事件害怕高順叛變,毅然決然的否定瞭這個意見,最終導致瞭敗亡。
呂佈手下比較有名的人物有謀士陳宮、大將高順、張遼。呂佈命喪白門樓,陳宮、高順、張遼都被帶到瞭曹操面前。眾所周知,曹操一向求賢若渴,不僅提出瞭“唯才是舉”的說法,並三度發佈招賢令,還經常試圖挖對手的墻角,甚至連背叛過他的人,他也不打算輕易放手。陳宮原是曹操的謀士之一,結果卻策反張邈,投奔呂佈。
也許是說,真實歷史上陳宮於曹操而言,是一個叛徒。如今再次落到曹操手中,曹操卻想盡一切辦法,想要留他性命,再讓他為自己效力。由此可見,曹操真的做到瞭“唯才是舉”,陳宮一心求死的時候,曹操更是淚流滿面,親自為其送行,並許諾為其老母妻子養老,令人動容不已。曹操連曾經的背叛者都能夠容下,為什麼卻對忠義無雙,能力卓越的高順沒有勸降,反而輕易將其處死?

曹操是一個梟雄,能看透人心。他知道高順愚忠於呂佈,而陳宮是反復小人。哪怕呂佈“知忠不用”,哪怕呂佈平時會剝奪他的兵權,必要時還需要他上戰場拼命,高順也沒有怨言。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在軍中的威望極高,再加上他對呂佈的死忠。別說曹操,任何人都沒有把握勸降高順吧?就算他選擇投降,誰敢保證他不會收攏呂佈舊勢力,為呂佈復仇?
而陳宮不一樣,他在曹操麾下時,獻兗州迎呂佈,在呂佈麾下時,則曾為袁術策反過郝萌,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小人,再加上陳宮對呂佈的失望,如果降瞭,他絕不會為呂佈報仇,所以曹操才願意勸他投降。另外曹操起兵之初就曾下令,如果敵人被包圍後才選擇投降,那就殺無赦,正是因為曹操的這一命令,於禁連自己的故友都沒有放過。

高順是個非常驕傲的人,他不願意和曹操一夥,甚至看不起曹操。他手上還有呂佈的一支很強悍的陷陣營。高順就是帶領著這一支部隊多次讓曹操大軍吃虧。在後來的戰鬥裡,就是高順帶領的人馬把夏侯惇射瞎。夏侯惇對於曹操而言也是十分的重要,從曹操起事的時候,夏侯惇就一直跟著曹操,高順差點要瞭夏侯惇的命,曹操會善罷甘休嗎?所以,無論高順是否要投降,曹操都不會輕易放過高順的。即使不完全是為瞭夏侯惇,也是為瞭曹操陣營裡那些死在高順手上的人馬。
假如說曹操收瞭高順,反而會引起曹操陣營裡的各種不滿情緒,所以為瞭給眾將士平息怒火,隻有殺瞭高順,來為死在他手上的將士們報仇,從而起到瞭鼓舞士卒的作用。所以,殺高順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再來看看張遼,張遼一開始並不是跟著呂佈的,是經過幾番周折,張遼才到瞭呂佈的帳下。呂佈戰敗後,曹操發現張遼並不怕自己殺瞭他,然而體現出瞭一種英雄氣概,這讓曹操十分的敬佩。於是曹操就勸降瞭張遼,雖然張遼也殺瞭不少曹軍,但張遼確實是有才,也得曹操賞識。曹操總不能把所有抓來的人統統斬首,總得留下那些可以被說服的人才來效勞自己。
曹操留下張遼,一方面是為瞭張遼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瞭壯大自己的名聲,他寬恕張遼就是在告訴天下人,自己是敬重有才之人的。因此,張遼活瞭下來,高順卻被殺瞭。總的來看,曹操對待呂佈集團成員的做法是這樣:凡是因作戰被俘的全部處死,呂佈和高順屬於這一類。而像張遼、侯成、宋憲這樣率部投降的,曹操則收為己用,分別委以職務,這就是張遼能活下來而高順被處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