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朱友貞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不學歷史,你可能不知道朱友貞這個人是誰,今天給大傢帶來瞭相關內容,和大傢一起分享。
朱友貞是一個皇帝,但並不是明朝的皇帝,而是五代十國中後梁的一個末代皇帝,被稱為後梁末帝。朱友貞又有名字朱鍠、朱瑱。朱友貞是後梁皇帝朱溫的第三個兒子,也是嫡子,母親是朱溫的正妻張氏。
朱友貞在唐末時被授封為河南府參軍。在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史稱為後梁太祖,朱友貞則轉身一變就成瞭皇子,被封成瞭均王,後任左天興軍使,在公元710年,並充任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在公元912年六月,朱友貞的兄長朱友珪發動政變,殺死瞭朱溫,並假傳遺詔,讓朱友貞殺死瞭朱溫的養子朱友文。而後朱友珪登基稱帝,封朱友貞為檢校司徒、東京留守,並代理開封府尹。
然而朱友珪是因為弒殺親父上位的,所以很多老臣並不擁戴朱友珪,覺得他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並且朱友珪並沒有帝王的能力,自己和朱溫一樣,荒淫無度,造成民怨四起。這個時候就給瞭朱友貞一個可趁之機,可以推翻朱友珪。
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13年,朱友貞聯同自己的姐夫趙巖、表兄袁象先開始密謀政變,沖入宮城內,誅殺朱友珪,而當時後梁的都城是洛陽,而朱友貞則在東京,所以當趙巖去東京讓朱友貞去洛陽繼位時,朱友貞堅持在東京稱帝。朱友貞做瞭皇帝後,就取消鳳歷年號,復稱乾化三年,然後追朱友珪為庶人。
雖然朱友貞做瞭皇帝,但是情況並不容樂觀,當時的晉王李存勖以復興唐朝的名義來攻打後梁,並且在後梁內部也不安生,因為當時的太師楊師厚居功自傲,十分張揚跋扈。可以說當時的後梁是四面楚歌,形式是十分的嚴峻。
在公元915年,楊師厚病逝,朱友貞就將楊師厚的勢力分割,準備削弱藩鎮的勢力,但卻引發瞭魏博兵變,叛附晉王李存瑁,然後就開始長達近十年的兩國拉鋸戰,兩國多年打仗,互有輸贏。
在公元923年四月,李存瑁建立後唐,同年十月,李存瑁長驅直逼東京,因為黃河決堤,沒能調來軍隊,東京被占領,而朱友貞也自知亡國難免,所以就讓皇甫麟殺死自己,終年三十六歲。第二天,李存瑁的大軍抵達東京,後梁滅亡,李存瑁讓人收葬朱友貞,並將其首級藏於太社。
關於朱友貞還有很多典故,比如說亡國之兆,講的是朱友貞在位期間,因為有人進獻綠毛龜,所以朱友貞就建瞭“龜堂”,被人暗喻為“歸唐”;朱友貞還曾購買珍珠,當數量足夠的時候說:“珠數足以”被人暗喻為“朱傢的運數已經到瞭盡頭”;朱友貞在後來改名為朱瑱,而“瑱”字可拆分為“一十一、十月一八”,而朱友貞是在做瞭皇帝十一年十月九日死亡的。所以被朱友貞的亡國之兆被傳的是神乎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