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到現在假發一直很是盛行 古人的假發到底是怎麼來的
今天小編給大傢準備瞭:古人假發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今天我們就來瞭解一下古代人是不是也戴假發?
中國人很早就有瞭佩戴假發的習慣,早期是上層社會女性的飾物,用來加在原有的頭發上,令頭發更濃密,並可做出較為復雜的發髻。春秋時假發盛行,到瞭漢朝依據《周禮》制定瞭發型與發飾。

西周的王後、君夫人等上層社會貴族婦女,在參加祭祀等重大活動時,都要佩戴假發。王後的假髻更有專門的宮廷官員“追師”負責掌理。皇太後仍以假髻來承載多種沉重而復雜的頭飾,後來演變成沉重的鳳冠。
元朝時漢族婦女開始使用一種叫鬏髻的假髻,是用別人剪下來的頭發或絲線編成髻狀而成,用時戴頭上,鬏髻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有人使用。除瞭鬏髻之外,明朝婦女普遍使用的假髻樣式還有發鼓,是以假發覆蓋一個金屬絲編成的圓框制成。

三國時婦女也常用假髻。假髻稱為“大手髻”,是貴人、夫人以下命婦的首飾。太元年間,公主、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婦女均把佩戴假發當作盛妝,時稱“緩鬢輕髻”,也就是松髻,成為流行時尚。
到瞭唐朝,假發仍然很流行,楊貴妃平時就喜歡戴假髻,當時稱為“義髻”。元稹《追昔遊》寫道:“義梳叢髻舞曹婆。”“叢髻”就是裝上的假發。常以假發加入自己的頭發中梳成發髻,或直接把假發編成假髻然後戴上。宋朝仍然流行高髻,且比唐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假發、假髻很盛行,一些繁華的大都市裡有瞭專門生產、銷售假髻的店鋪。

清朝開始出現的鬏髻樣式有很多,當時的京城有專門制作和銷售鬏髻的作坊和店鋪。清初的揚州就有蝴蝶、望月、花籃、折項、羅漢、懶梳頭、雙飛燕、倒枕、八面觀音等鬏髻樣式。
中華民國成立後,發型轉趨簡便,少用假發、假髻。日本傳統發型也經常加上假發梳式。假發在日本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日本的原始歌舞中,人們就已經用草與花卉的梗和蔓作頭上的裝飾。朝鮮半島在高麗王朝開始盛行戴假髻,忠烈王下令高麗全國穿蒙古服、留蒙古發髻(編發)。後來朝鮮太祖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李氏朝鮮),采“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復漢制,女性則“蒙漢並行”,後來發展成“加髢”樣式。至純祖時有婦女因加髢過重折斷頸項至死,宮中才撤銷已婚王族婦女及女官必須佩戴加髢的規定。
其實不光是在我們中國古代,在西方歐洲也曾經流行戴假發。

其實西方之所以會流行戴假發與一種疾病有關,就是梅毒。在16世紀後半葉,性病成為自黑死病以來歐洲最恐怖的疫情,很多人因為患有梅毒而出現瞭大量的斑片狀的脫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鬼剃頭。
但是在那個時代,擁有一頭長發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那些豪門貴族就為瞭遮掩自己的脫發禿頂,就開始使用馬毛、羊毛甚至別人的頭發戴在頭上,還會配以薰衣草來掩蓋氣味。

尤其看來從古代到現在假發一直很是盛行。那麼這些假發在古代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其實古代假發的來源是非常的有限的,其中一種就是有一些生活困難的貧窮婦女售賣自己的頭發以換取自己的生活所需。宮中對假發的需求大,為瞭找人發做假發,有些官吏甚至強行砍下人頭取發。可見假發在當時被視為珍寶。由於真發所制的假發得來不易,當時開始出現以黑色絲線制成的假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就有實物出土。

另一個來源就比較殘酷瞭,就是從一些犯人那裡剝奪。髡刑,中國上古五刑之一,是一種將人發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罰,是一種恥辱刑。髡刑源於周,王族中犯宮刑者,以髡代宮,即斷長發為短發,主要流行於中國古代夏商周到東漢。
雖然這個髡刑在現代人看來似乎並不是一個多麼殘酷的刑罰,但是在古代,人們都是信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對頭發看得非常重,因此這個刑罰對他們來說也是殘酷無比的。

這樣看來小編覺得古代假發的來源雖然殘酷但也是當時時代的一種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