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一代忠臣,他投吳滅楚的原因是什麼?
伍子胥是一代忠臣,他投吳滅楚的原因是什麼?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歷史上有位名人,他本來是楚國人,投降吳國,接著引領吳國軍隊滅亡自己的祖國楚國。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由小編來說說。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春秋時期楚國人。他是吳國大夫,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伍子胥祖父伍舉、父親伍奢、兄伍尚俱是楚國忠臣。伍子胥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
春秋初年,楚莊王勵精圖治,擴張國力,曾一度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然而好景不長,傳至平王時,由於楚平王荒淫殘暴,國勢日衰。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將人為亂",遂遷怒於太子太傅伍奢,將伍奢、伍尚殺害。伍子胥僥幸逃往吳國,發誓必滅楚國,以報滅門之仇。
伍子胥逃亡到吳國後,瞭解到公子姬光想推翻吳王僚而自立。伍子胥為瞭利用姬光和吳國的力量攻打楚國,報父兄之仇,便幫助姬光刺殺瞭吳王僚,讓他自立為王,即為吳王闔閭。闔閭在登位後,任伍子胥為行人,協助自己管理國傢大事。闔閭還將另一個從楚國逃亡出來的貴族伯需任命為大夫,還任命伍子胥舉薦的深通兵學的大軍事傢、齊國人孫武為將。

為瞭鞏固和擴大吳國的統治,伍子胥向吳王進以強國之策。闔閭采納瞭他的建議,委托其進行變法。伍子胥築城郭、設守備、實倉廩、 治兵庫。自此,吳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逐漸得到加強。隨後,為瞭爭奪霸主地位,吳王計劃伐楚。
周敬王八年(前512 ),伍子胥鼓動吳王出兵攻楚。伍子胥針對楚國的弱點,提出吳軍應分為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闔閭采納瞭他的建議,於次年先後出兵攻占瞭楚國的夷(今安徽省毫州市境內)、潛(今安徽霍山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進而圍弦(今河南潢川西南),襲擾楚國達6年之久。楚軍被動應戰,疲於奔命,實力大為削弱。
為給大舉攻楚創造有利條件,吳國在出兵前做瞭充分準備。闔閭爭取到瞭與楚國有矛盾的蔡、唐兩國,與之結盟,從而使得楚國北方門戶洞開,為日後避開楚軍正面防守,實施突襲創造瞭有利條件。為瞭迷惑楚國,吳國還出兵攻越,給楚造成吳不會大舉攻楚的假象。吳國還實施反間計,離間楚王與大將之間的關系。這使得楚不用能征善戰的子期,而用胸無點墨的子常為帥。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吳王闔閭親率其弟夫差和伍子胥、孫武、伯齬等,出兵沿淮水攻楚,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略突襲,直搗楚腹地。吳軍以靈活機動的戰術,於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 擊敗楚軍主力,並展開追擊,長驅直入,攻入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由於懷有強烈的個人復仇願望,伍子胥在楚未能安撫民心,致使吳軍難以立足,為日後悲劇埋下伏筆。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夫差聽聞齊景公死,齊國內亂,大臣爭寵,於是發兵攻齊。夫差敗齊師於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一說在今山東泰安東南),打瞭一個大勝仗,便更加驕傲自負。
在吳國攻打齊國的4年中,越王勾踐用子貢之謀,一面率越軍助吳,以示忠心,一面以重金賄賂太宰伯豁,使伯豁在吳王面前為越王說盡好話。從吳王及列士,越王皆有饋遺。吳人皆喜,唯有伍子胥知道越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對越王的行為深感憂慮。但吳王受瞭伯豁的挑唆,不僅不信任伍子胥的進言,反而懷疑伍子胥有二心,疑心之下賜劍命其自殺。

伍子胥仰天嘆息, 對他親近的門客說:"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還要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好讓我來觀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接著伍子胥自刎而死。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為瞭發泄怒氣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裡漂浮在江中。
自此伍子胥波瀾壯闊的一生結束瞭。他生於楚,長於楚,最後自己讓楚國國破傢亡。
歷史上對伍子胥的評價,很少有指責伍子胥叛國的。大都對伍子胥抱有同情。而且還不僅僅同情伍子胥,簡直認為伍子胥這樣做,是非常忠誠的表現。

比如,陳軫說:“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為臣。孝已愛其親,天下皆欲以為子。”
比如,桓譚說:“忠臣高節,時有龍逢、比幹、伍員、晁錯之變。”
比如,范仲淹說:“胥也應無憾,至哉忠孝門。”
比如,李贄說:“伍子胥絕孝純忠,驚天震地,楚之烈也。”
看到沒有,古人都在說伍子胥是忠臣!
伍子胥背叛自己的祖國,把別的國傢引進來,滅亡自己的祖國。而且還對死去的國君進行鞭屍侮辱。為什麼卻還被認為是忠臣呢?該怎麼來理解這種評價呢?
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

一、先有“孝”,再有“忠”。
所謂“忠孝不能兩全”。就說說,很多時候,“忠”和“孝”隻能二選一。那麼,當這兩件事需要二選一的時候,應該怎麼選呢?
古人普遍認為,應該先盡孝,再盡忠。
比如聞名天下的李密,當晉武帝讓他到朝廷去做官的時候,他寫瞭一篇《陳情表》,向晉武帝表明,他應該先伺候祖母,等祖母去世後,他才會出來當官。晉武帝不但不生氣,對他的做法,竟然還很贊賞。
還有包拯也是,雖然有外出當大官的機會,但是為瞭照顧年邁的父母,他選擇在離傢鄉不遠的地方當小官。此舉獲得後人一致贊揚。
從漢代開始,推薦當官的機制叫做察舉制。察舉制最重要一項就是“舉孝廉”。隻有孝道的人,才配出來做官。
由此可見,古人是把“孝”放在“忠”的前面的。
最切實的一個例子。我們一般都會把祖國比喻成“母親”,但是從來沒有把母親比喻成祖國的。由此可見,母親顯然是比祖國更重要的。
伍子胥為什麼要帶著吳國回來攻打自己的祖國,就是因為他要為他的父兄報仇,這是一種“盡孝”的行為。而“盡孝”之餘,才能有忠。所以李贄說他“絕孝純忠”。
二、隻是滅“王”,不是滅“國”。
伍子胥那個年代,不像後世。那時候,作為最大的王周天子,已經失去瞭權威。在周天子失去權威的情況下,君王和臣民就形成瞭雙向關系。這種雙向關系,孟子一言道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既然楚平王不講道理地殺瞭伍子胥的父兄,那就是把伍傢當成“土芥”,伍子胥理所當然就應該把楚平王當成“寇仇”瞭。這一點,那時候的人都是理解的。
再說瞭,伍子胥雖然帶著吳國軍隊打回楚國,但是他的目的並不是滅楚國,而是找楚平王復仇。當知道楚平王已經去世後,他也就是掘墓鞭屍,並沒有對楚國王室進行斬盡殺絕,也沒有另外扶持一個人起來,代替楚王。
還有一點,當時的楚國人,其實是很同情伍子胥的,是認為伍子胥的做法有道理的。可見人心向背。
當然瞭,世上從來沒有一邊倒的事情。關於伍子胥,歷史上也有一些人認為伍子胥的做法是不對的。比如明代官員邵寶就曾說:“伍子胥孝知有親而不知有國,仇一人而戕一國,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 當代作傢王若虛也說;“既自賊其君,又賊人之君,員真小人也哉。”
顯然,他們說那樣的話,是因為所站的立場不一樣的緣故。
總體來說,伍子胥的思想是一個以治國用兵為目的、內涵豐富的有機整體,是春秋晚期南方地區思想發展的一個縮影,帶有深刻的時代和地域烙印而留給後世。
伍子胥身上體現出一股強韌的意志力、堅韌不屈的精神。他能舍小義,成大名,其意志非一般人可比,後人對伍子胥評價為何褒多於貶,離不開他自身的命運悲劇,也離不開歷史時代,更多的悲嘆留給瞭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