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京劇裡孫悟空頭上為什麼有兩根毛?這兩根毛有什麼用?

京劇裡孫悟空頭上為什麼有兩根毛?這兩根毛有什麼用?

時間:2019-07-02 08:03:5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京劇裡孫悟空頭上為什麼有兩根毛?這兩根毛有什麼用?今天給大傢帶來瞭相關內容,和大傢一起分享。

在京劇當中,一些人物的扮相會與我們平常看到的影視劇裡面有很大的差別,比如官員腰上那個像呼啦圈一樣大必須用手扶著的“腰帶”,還有一些武將背後背著的幾個旗子,手裡拿著馬鞭就相當於騎馬等等,都是很抽象的。而還有一個很奇怪的,還被運用到瞭電視劇裡面,那就是孫悟空頭上的那兩根長長的毛,不僅是孫悟空,呂佈也有。這兩根毛叫什麼名字,在戲曲當中又有什麼作用嗎?

如果您看過相關的戲劇,包括一些傳統的繪畫、皮影等藝術作品,就可能留意到一個現象,當孫悟空、呂佈等比較英武、年輕的形象出現時,頭頂往往要插兩根很長的羽毛,這兩根毛在戲劇行頭裡被稱為“雉雞翎”或者“翎子”,很多戲種裡都有它。

除瞭男性角色,京劇中的女性武將角色也經常佩戴雉雞翎。比如楊門女將的戲,很多戎裝女將都有雉雞翎。雖然隻是簡單的兩根羽毛,卻為這些女將平添瞭一股英氣。有些人還進一步把雉雞翎玩出瞭花樣,形成瞭一套專門的翎子功,借助翎子的翻飛或靜止,表達角色的情緒。

那麼,這種雉雞翎的來歷究竟是什麼呢?單純從戲劇史的角度,恐怕已經說不太清楚瞭,因為早期的資料比較匱乏,特別是圖像證據。不過,如果我們把在頭部裝飾雙羽的做法放在更為廣闊的歷史上來考察,會發現它很可能跟歷史上武將所佩戴過的一種特殊的冠有關系,而這種冠最早居然能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趙國。

這種冠名為鶡[hé]冠,《後漢書·輿服志》比較詳細地記錄瞭它的形狀,抄錄如下:

武冠,俗謂之大冠,環纓無蕤,以青系為緄,加雙鶡尾,豎左右,為鶡冠雲。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中郎將、羽林左右監皆冠鶡冠,紗縠單衣……鶡者,勇雉也,其鬥對一死乃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根據這段文獻我們能夠知道,漢代有一種冠被稱為武冠,或者大冠。如果在左右兩邊插上雙鶡尾,就成瞭鶡冠。在漢代,虎賁、羽林等勇猛的武士都戴鶡冠。

武冠的形象比較清楚,除瞭在壁畫、畫像石等材料中屢有發現,還出土過漢代的武冠實物。考古工作者在甘肅武威發掘過一座新莽時期的墓葬,墓主人頭部就戴著武冠。

而鶡冠上之所以選擇鶡這種鳥的羽毛,是因為它很好鬥,被視為勇雉。曹植曾經專門為這種鳥寫過一篇賦文,他說“鶡之為禽,猛氣,其鬥,終無勝負,期於必死”,也就是說,兩隻鶡一旦鬥起來,就必須要爭個你死我活。

現代研究者認為,古人所說的鶡,就是褐馬雞(拉丁文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這是一種我國獨有的鳥類,尾羽相對較長,性情的確好鬥。

看來,古人就是看中瞭褐馬雞的好鬥,想用它來跟武士的英勇之氣相得益彰。《後漢書》提到,鶡冠和戰國時的趙武靈王有關,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鶡冠源自武冠,這是我們前面已經交代清楚的。而古代學者認為,武冠是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時采納瞭胡人衣冠的一些特征而制作出來的,專門配給武士們佩戴。後來秦滅趙國,就吸納瞭這樣的冠。今天的一些趙武靈王的形象復原圖,特意給他配上瞭鶡冠。

從文物材料看,戰國時期不僅有武冠,還有瞭鶡冠。下圖是出土於洛陽的一面戰國銅鏡上的圖案,用錯金銀的工藝表現出來。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武士手持寶劍蹲距在馬背上,他頭上戴冠,兩側各插一根羽毛狀物,這正是鶡冠的雛形。

漢代以後,鶡冠繼續被沿用,但是形態逐漸出現瞭變化,比如下圖所示的唐代鶡冠,就廢除瞭兩根褐馬雞的羽毛,而是在冠的前面直接增加一個鳥形的裝飾。雖然如此,在頭冠上插羽毛的做法卻並未消失,而是一直流傳下去。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