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妃受寵近50年,雍正繼位便遭清算,最後下場如何?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宜妃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翊坤宮是紫禁城內西六宮之一,自建成至今年近六百年。明初中期時稱為“萬安宮”,嘉靖年間改為翊坤宮。萬歷帝最寵愛的萬貴妃、崇禎帝的袁貴妃都曾住在這裡。清入主中原後,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進行大修,此後兩個多世紀中,相繼有諸多八旗少女入主翊坤宮。
清代第一位入住翊坤宮的是康熙帝的寵妃宜妃,如果說宜妃是康熙帝最寵愛的妃子,這怕是有點言過其實,但沒有疑問的是宜妃在康熙一朝的地位很高。
一,從宜嬪到宜妃
宜妃,郭絡羅氏,滿洲鑲黃旗人,其父三官保曾任工部侍郎、掌管盛京內務府兼佐領。郭絡羅氏進宮的具體年份不詳,隻知她和妹妹一起同時被選入宮中。
康熙十六年八月,康熙帝冊立皇後鈕鈷祿氏(孝昭仁皇後)、貴妃佟佳氏和七嬪,這是康熙朝第一次冊封妃嬪。身為姐姐的郭絡羅氏,位在七嬪之列,封為宜嬪,此為宜嬪入住翊坤宮之始。這時,康熙帝24歲,宜嬪大約二十歲上下,已經入選宮中數年。
康熙二十年(1679年),宜嬪晉封為宜妃。二十八年七月,康熙帝第三位皇後佟佳氏(孝懿仁皇後)去世,此後康熙帝不再立皇後。所以,終康熙朝,除去貴妃(佟佳氏皇後之妹愨惠皇貴妃)外,宜妃便是當朝冊封最早、地位較高的4位妃子之一(另外三位為惠妃、榮妃和德妃)。
從康熙十八年十二月至康熙二十四年五月(1679-1685)不足六年的時間內,宜妃為康熙帝生育瞭三位皇子,即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胤禌12歲因病早逝,胤祺、胤禟均長大成人。
從清宮的史料來看,宜妃雖然居於妃位,但在康熙朝後宮的地位卻不低,時人稱“受眷顧最深”。康熙二十一年、三十七年,康熙帝第二次、第三次東巡時,都曾住在他的嶽父三官保傢。這對於宜妃姐妹來說是一莫大榮耀,有助於提高她們在後宮的地位。
康熙帝習慣以妃子所居宮殿名稱,指稱諸妃。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期間,通過總管太監顧問行,分別給鐘粹宮、永和宮、延禧宮、翊坤宮的後宮主位捎信,告知征途情況,如降諭顧太監:“給翊坤宮書一封,若能回書即帶來。”翊坤宮指的就是宜妃。

又如三十六年三月初四日,康熙帝在第三次親征途中抵達陜西神木。噶爾丹覆滅在即,康熙帝心情頗佳,當日給顧太監的諭旨中寫道:“朕在神木得土物、點心二種,送到延禧宮、翊坤宮去,看看、笑笑。恭進神木白曲一匣請安。”“神木白曲”是送給孝惠皇太後的禮物,另外兩種土特產,則分別送給瞭宜妃和惠妃。
此後二十餘年間,又有諸多佳麗分批入選宮中,其中一些受到康熙帝的寵愛,分別得到位號。孝懿皇後之妹佟佳氏後來者居上,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冊封為貴妃,成為康熙朝後期妃嬪中等級最高之人。不過,宜妃的地位並未因此發生改變。在翊坤宮中,她送走青春,度過中年,步入花甲。
康熙朝後宮始終較為平靜。除去早逝的數位皇後外,眾妃嬪大多享得高年。宜妃的經歷,大致折射出康熙後宮的這一特點。
二,新君即位,憂懼陡生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帝因病離世。德妃烏雅氏之子、四阿哥胤禛出其意料地繼承皇位。一夜之間,康熙帝的諸多妻妾從當朝妃嬪變為前朝宮眷,然而對於宜妃來說,還不止是後宮角色的驟然轉換。
康熙帝去世時,宜妃患病未愈。眾妃嬪聞信趕至靈榻前,宜妃則讓4個太監用軟轎抬至。因與眾妃嬪攙雜而行,她竟走到已是皇太後的德妃烏雅氏前面。當她見到尚未登基的雍正帝胤禛時,亦未顯出恭敬之態。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既是因為宜妃突聞康熙帝死訊,震驚悲痛之下,思慮不周;同時也表明,康熙帝生前,宜妃與德妃以及惠妃、榮妃四人地位相比,難分伯仲。因此,盡管德妃親子胤禛成為皇位繼承人,宜妃一時竟也忽略瞭德妃與她本人之間,已有不可逾越的尊卑之別。

雍正帝對胤禟等人極為不滿,便以此事為由,在一道諭旨中指斥宜妃上述行為“甚屬僭越,於國禮不合”,並說“皇考未登梓宮前,倉猝之際,宜妃母妃見朕時之所為,氣度竟與皇太後相似,全然不知國體。”
新帝繼位伊始,便點名責備母妃之所為,這在清朝入關後十朝皇帝中再無二例。宜妃身居妃位數十載,聞雍正帝之語,驚恐多於沮喪,心境可想而知。
十餘天後,侍奉宜妃的太監張起用等在外做買賣,為主人置產事發敗露。雍正帝以“宜妃母居深宮之內,斷無在外置產之理”為由,令將張起用以及宜妃外甥女、四公主(宜妃妹妹所生)的太監王士鳳,二公主(榮妃所生,三阿哥胤祉之姐)的太監趙太平,胤禟的太監何玉柱等12人一同逮捕,發遣邊地,傢產籍沒。雍正帝在上諭中嚴厲指責:
“伊等俱系極惡,盡皆富饒。如不肯遠去,即令自盡。護送人員報明所在地方官驗看燒竣,仍將骨頭送至發遣之處。”
通過太監在宮外置產,這在康熙朝妃嬪中當非個別現象。雍正帝將宜妃太監,作為率先受到嚴懲的12位太監之首,矛頭所指,仍是皇九子胤禟。至於懲治二公主的太監,則是間接對誠親王胤祉示警。
不久,雍正帝以遵循古制,派遣王公前往軍前為名,將胤禟差往西寧軍中駐紮。胤禟起程前,向生母宜妃辭行。這對母子均為料到,此為訣別。胤禟到達西大通(今甘肅永登西南)時,即被嚴密監控。
雍正帝繼位後,通過采取懲治朋黨、整飭吏治等一系列舉措,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推動瞭康乾盛世的發展。而宜妃先是為雍正帝所指責,繼而其親信太監被發遣抄沒,未幾其親子胤禟發配邊地,這是她入宮近五十年來未有之境遇,前後反差之大,有如換瞭人間。在惴惴不安中,宜妃度過瞭在翊坤宮的最後數月。

三,終老恒王府
康熙帝生前留有遺旨,對自己身後的諸妃嬪做瞭安排:“有子之妃嬪,年老者各隨其子,歸養府邸,年少者暫留宮中。”雍正即位後,發現瞭這一遺旨,遂派人告知諸母妃,並問詢其意向。在親子府邸得享天倫之樂,與在宮中度過寂寞餘生,實有天壤之別。宜妃等均稱:“此系天恩,咸願隨子歸邸”。
雍正元年(1723年)夏,宜妃告別翊坤宮,移往位於朝陽門內燒酒胡同的恒親王胤祺府邸。三年(1725年)七月,胤禟革爵,四年(1726年)初革去黃帶子,削除宗籍,改名為“塞思黑”,在保定拘禁地受盡折磨後,於44歲生日當天病亡。
胤禟的悲慘結局,給宜妃的心中留下陰影,但恒王府內安逸靜謐的生活仍在繼續,這一切都歸功於胤祺在康熙晚年諸子奪嫡時沒有參與爭儲。在度過瞭十載悠悠歲月後,即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宜妃以七旬以上高齡辭世。胤祺在早一年,於雍正十年閏五月病故,終年54歲。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命胤禟復原名,收入玉牒,子孫一並敘入。此時距胤禟之死已有52年,距宜妃去世也已45年。宜妃的一生經歷,是康熙朝後宮歷史的一個縮影,也從側面折射出康熙晚年、雍正初年那段波譎雲詭的宮廷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