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井是什麼?藻井體現瞭古人的宇宙觀!
藻井是什麼?藻井體現瞭古人的宇宙觀!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古建築中所說的藻井就是我們如今的天花板,但並不是所有的天花板都可以稱作為藻井!天花是遮蔽建築內頂部的構件,而建築內呈穹窿狀的天花則才能稱作“藻井”,這種天花的每一方格為一井,又是以花紋,雕刻,彩畫,故名藻井。

藻井的尊貴象征
藻井是中國封建等級制度的標志,隻有在最尊貴的建築中才能使用藻井,象征著封建社會等級尊卑。主要分佈在皇傢宮殿(故宮)、敕建敕封寺廟、陵寢碑亭。一般位於室內佛像、君主座位的上方,呈傘蓋形,由細密的鬥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有彩畫、浮雕。唐代就有明確規定,非王公之居,不得施重拱藻井。
古人宇宙觀的體現
第一次看到藻井時,我很想用浪漫這個來自西方的詞語來形容藻井宇宙星空般的美。查閱資料後發現藻井的造型上圓下方,正符合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因此,藻井就有瞭象征“天”的意味,就像西方教堂建築中的穹窿頂代表上蒼一樣,中國建築內的藻井也是就表天體的縮影。
中國古人對自然和自然現象都懷著敬畏之心加以崇拜,所以古代先哲提倡“天人合一”,講究效法自然,推崇的“天圓地方”原則,是對這種宇宙觀的一種特殊註解。同樣,為瞭表現出對天的敬畏和崇拜,古人也給室內時的“天” 給予瞭特別重視,中國古代建築中出現瞭“穹然高起,如傘如蓋”的建築內部裝飾藻井。

藻井構造的歷史演變
藻井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時期(公元前386-534)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頂部的石雕蓮花。在古人穴居時,頂上開洞以納光、通光、上下出入,《禮記.禮運》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巢。”其外形像個凹進的井,“井”加上藻文飾樣,所以稱為藻井。現存最早的木構藻井,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鬥八。
漢代(公元前202-220年)至唐初(公元618年-712年),文獻中“藻井”是一種韻連續天花,方井中繪有倒懸蓮花。漢人稱其為“平機”或“乘塵”,這兩個名稱可以概括瞭其具有調節室內空間高低、除塵保暖等功效。
發展至宋朝(公元960-1279年),《營造法式》中明確將天花分為三類:平閣、平基和藻井。明代之後,藻井的發展由簡而繁,由實用結構形狀而演變為裝飾的構造。藻井的構造和形式有瞭很大的發展,極盡精巧和富麗堂皇,除瞭規模增大之外,頂心用以象徵天國的明鏡開始增大,周圍放置蓮瓣,中心繪雲龍。後來這中心的雲龍愈來愈得到強調。到瞭清代就成為瞭一團雕刻生動的蟠龍。蟠龍口中懸垂吊燈,不失原來明鏡的形式。由於清代的藻井流行能為頂心,於是便把藻井改稱為“龍井”瞭。

一項繁什的木造裝飾技術
藻井的工藝非常復雜,是工匠們不用釘子,利用榫卯、鬥拱堆疊而成的。各種梁檁穿插結構形成藻井,被認為是中華木造建築一項繁什的裝飾技術。
藻井木工構件的制作要求在砍斫、墨線、開榫、鉆孔每個環節都精益求精,木紋的方向、開榫的位置和孔徑大小都要求不能有毫厘誤差。中國古建築木構造通常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後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藻井普遍使用若幹方形的小鬥和若幹弓形拱層縱橫穿插裝配的組合構建,藻井中的鬥拱兼有裝飾功能,也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示,一般來說,越是隆重、高貴的建築,其結構也就越是復雜、繁雜。
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木材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荷載的長期作用下強度會下降,尤其240年以上的木材彈性模量會下降,藻井的最大橈度值往往發生在中部,古代工匠精密計算出梁檁構件重心所在,通過平身柱榫卯、轉角柱榫卯等構件巧妙地分配瞭藻井構件重力,從而達到延長藻井壽命的目的。
如今,木構建築漸漸淡出瞭人們的生活,若要說會做藻井的人那更是難得一見。
古建傢園-古建中國吹響建築文化集結號,開啟建築文化新紀元。通過互聯網平臺為建築產業鏈企業提供服務,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建築+互聯網+文化的產業生態平臺。古建、建築行業相關原創內容,歡迎大傢踴躍投稿(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