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劉邦卸磨殺驢殺盡功臣,為何留下蕭何?隻因蕭何會來事!

劉邦卸磨殺驢殺盡功臣,為何留下蕭何?隻因蕭何會來事!

時間:2019-07-03 19:33:5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劉邦卸磨殺驢殺盡功臣,為何留下蕭何?隻因蕭何會來事!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自古就有卸磨殺驢的說法,皇帝做瞭,自然會對自己的部下開始下手瞭。劉邦也不例外的。但是劉邦對於蕭何這位從小的發小就不是這樣,這裡的原因不僅僅是劉邦與蕭何之間非同尋常的關系,還在於蕭何也很會來事的。

我們都知道,蕭何、張良、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以他們三人為代表的功臣在創建漢室江山過程中立下瞭蓋世功勛。但是他們的結局卻大多不好,韓信被殺,張良退隱,隻有蕭何做瞭劉邦的副手,與劉邦和平共處幾十年,雖然也有過一些波折,總算有始有終,終老天年。翻遍二十五史,一同打江山的副手大多是白忙活,最後不但沒有好處,就連性命也難保。蕭何能夠當劉邦的副手,在官場上風光幾十年,不能不說他是一個當副手的高手。

這裡面的原因,太史公在《史記·蕭相國世傢》的開頭就已經說明:

漢高祖劉邦還沒有發跡的時候,蕭何已經是小有成就的秦國官吏瞭。身為官吏的蕭何並沒有因為身份原因嫌棄劉邦,而且還多次利用職權幫劉邦擦屁股解決麻煩。劉邦當上瞭小官(亭長)之後,某次去咸陽服役,其他人送300錢,蕭何卻給他500錢。

蕭何為瞭劉邦的付出當然還不止這些:某天,蕭何的上司,秦朝的某個禦史很賞識蕭何,想提拔他。禦史把想法和蕭何說瞭,蕭何的反應出乎一般人預料:他拒絕瞭禦史。瞭解他的人都很清楚,蕭何這麼做是為瞭留在劉邦身邊。

蕭何為劉邦做的一切,劉邦不可能沒有感覺,發跡之前的默默支持,起兵以後的出謀劃策,由痞子變皇帝的過程當中蕭何的鞠躬盡瘁,劉邦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大漢開國以後劉邦心裡始終覺得蕭何才是漢朝建國第一功臣,如果沒有蕭何的支持與輔佐,自己怕是仍在沛縣當一個小流氓頭子吧。

這些事使得劉邦終身難忘,後來做瞭皇帝當前論功行賞的時分,他還特別給從前的恩人添加瞭兩千戶的封邑,就是為瞭報答當年蕭何對他的恩情。從中可以看出劉邦還是有俠義之氣的。

但僅有這個原因不足以讓劉邦留下他,隻是劉邦留下他的眾多理由之一。很大的原因取決於蕭何在劉邦稱帝之後的行為和做法。

蕭何為人十分低調謹慎,讓劉邦覺得很放心。蕭何這個人很顧大局識大體,可以看出劉邦的一生蕭何出力最大。開始成全沛公當領袖,勝利成全劉邦做皇帝。舉薦韓信帶兵,從而一統天下,而經營後方更讓劉邦無後顧之憂,功勞如此大,做人卻小心謹慎,沒有居功自傲的嫌疑。

《史記》上記載,蕭何做事好請示,無論是制定法令制度,還是建宗廟、社稷、宮室、縣邑,總是盡快向劉邦報告,得到同意後,他才開始實施,從不自作主張。按上面的指示辦,看上去好像是沒有主見,其實,這是最為高明的主見。劉邦是個大老粗,痞子出身,對治國之道一竅不通,蕭何想怎麼辦,他一般都會同意。蕭何凡事等劉邦同意才辦,這樣,效率可能低一些,但確實保險。他的這一做法使劉邦極為高興,最後,論功行賞時,把功勞的第一名給瞭蕭何。

在劉邦看來,這個副手既能幹,又沒有野心,是靠得住的,但是,蕭何終究是後方經營的副手,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和項羽在滎陽一線相持二十八個月。這段時間,劉邦將整個關中都交給蕭何管理,這一舉措賦予蕭何極大的權力,當然,蕭何也幹得極有成效。漢三年,劉項在滎陽依舊僵持不下,劉邦多次派使者慰問蕭何。明眼人或許都能看這中間的玄機,蕭何卻並未有所覺察。

後來,蕭何手下一位門客提醒他說,大王在前線禦敵,風餐露宿,辛苦得很,卻屢次派使者慰勞在後方的你,說明漢王已經對你起瞭疑心。考慮到你現在的個人處境,不如把子孫、堂兄弟中能夠打仗的全送到前線去,漢王一定會更加信任你。蕭何一點就通,立馬照辦。等他的子孫、堂兄弟趕到前線大營,“漢王大悅”。

蕭何老謀深算,懂得克制自己就是保護自己。他和呂後一同誅殺瞭韓信,又得到封賞,被拜為相國,劉邦還給他配備五百名士卒的衛隊。蕭何知道,表面上這是對他的賞賜,實際上劉邦已經產生瞭懷疑,自己得到的好處太多,劉邦覺得很不舒服。他深知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於是,他果斷地把全部的傢產捐出來當軍費。這樣一來,劉邦自然十分高興,沒有任何推辭,就收下瞭。

可見,蕭何的傢產早就讓劉邦惦記上瞭。如果蕭何不主動交出來,說不定哪一天劉邦就找一個借口,抄瞭蕭何的傢。那樣,大傢就得撕破臉皮,肯定不會愉快。然而,蕭何再老練,也有想不到的地方。蕭何的思路是全心全意為劉邦效忠,做到盡心盡力,安撫好百姓,忠於職守。可這樣一來,他會深得民心,得到更多百姓的愛戴,更讓皇帝害怕和擔心。

此時,一個門客警告蕭何:“你離滅族不遠瞭,這樣孜孜不倦地做事,老百姓越來越愛戴你。皇帝多次派人詢問你在幹什麼,其實,是害怕你占有關中地區啊。你為什麼不多買一些田地,用低價賒借,敗壞自己的名聲呢?讓老百姓在路上向皇帝死諫你的惡行,隻有這樣做,皇帝才安心。”蕭何聽從瞭門客的建議。蕭何依計行事,劉邦回到朝廷之後,召見蕭何時提到這件事情。沒想到蕭何對此絲毫沒有避諱,惶恐的向劉邦謝罪。劉邦也給他一個臺階下,佯怒道:“你作為相國,竟然和百姓搶奪房屋住所,你本人向百姓謝罪去吧!”劉邦外表上讓他向百姓認錯,對這些百姓停止賠償,可是內心卻是偷偷快樂,對他這個股肱之臣的疑心也逐步消逝瞭。

總之,蕭何是個聰明人,看透瞭自己,也看透瞭對手。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不是為自己,更為瞭子孫後代,因此小心謹慎,劉邦對蕭何一直很厚愛。忍辱負重,方得善終。在危機四伏的封建社會官場中,成為一個幸運者。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