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稱帝後為什麼沒有收復大理?大理的“殺手鐧”是什麼?
趙匡胤稱帝後為什麼沒有收復大理?大理的“殺手鐧”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趙匡胤雖然終結瞭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重新建立北宋政權,但也並非完成全部的統一事業。雖然宋朝軍隊對上北方遊牧民族有些吃虧,但想要拿下大理應該問題不大,所以很多小夥伴好奇,為什麼趙匡胤稱帝後沒有趁勢收復大理呢,他當時究竟是怎麼想的?趙匡胤雖然是武將出身,但他成為皇帝後減少瞭很多戰事,主要還是以結交為主。而且大理也並非魚腩,不是想攻占就可輕易拿下的。

960年,後周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趙匡胤在穩定內部後,就開始對外用兵,他的夢想就是統一天下。趙匡胤在位期間,北宋先後滅掉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可以說是橫掃天下。不過當有人提出向雲南進軍時,趙匡胤卻沒有答應,這到底是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時占據雲南地區的大理政權!話說937年,當時中原正處於五代十國時期,白族人段思平在推翻大義寧國後,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理”。大理政權的統治范圍很廣,包括我國的雲南、貴州以及四川西南部,此外緬甸、老撾、越南北部部分地區也是它的統治范圍,可以說當時的大理國國力強盛、稱霸西南。

北宋建立之初,並沒有和大理國接壤,直到965年情況才發生瞭變化。在這一年,趙匡胤派大將王全斌、劉光義率領5萬精兵,兵分兩路,討伐後蜀政權。結果北宋軍隊僅用瞭66天的時間,就直抵成都城下,後蜀國主孟昶被迫投降。大將王全斌非常高興,他將西南的地圖進獻給皇帝,同時提出揮師南下,征討大理。
趙匡胤看完王全斌的奏折後,又仔細看瞭看地圖,深思良久之後,他用玉斧“畫大渡河以西”,然後說道:“此外非吾有也!”也就是說,趙匡胤劃定瞭北宋在西南地區的邊界,宋軍不得渡過大渡河,換言之就是承認瞭大理政權的存在。趙匡胤出身武將,一生征戰沙場,橫掃天下各個割據政權,為何卻不敢渡過大渡河呢?

原來大理段氏手中握有“殺手鐧”!他們的“殺手鐧”既不是一陽指,也不是六脈神劍,而是地形、氣候以及強大的國力!大理國地區雲貴高原地區,此地有不少高山大河,地理情況十分復雜,不利於大規模軍隊的行軍。再加上雲貴高原地區瘴氣很厲害,宋軍以北方人為主,很容易水土不服,造成嚴重的非戰鬥減員。
還有一點,咱們要說說大理的國力,前面說瞭大理的統治范圍很廣,不僅擁有數十萬軍隊,而且他們的武器裝備十分精良,戰馬的數量也很多。趙匡胤雖然是武將,卻通曉歷史,他知道強盛一時的唐朝就是因為與南詔(統治雲貴地區的政權)發生戰爭,導致兵力空虛,引發安史之亂的。

這場戰爭就是“天寶戰爭”,其詳細情況昨天已經做過介紹,唐朝先後動用二十多萬軍隊,妄圖消滅南詔政權,結果全軍覆沒。當時的唐朝正處於強盛時期,用二十萬軍隊都無法消滅南詔。而此時的北宋剛剛建立5年,全國的禁軍隻有19.3萬人,況且天下還沒有統一,根本沒有必要對西南用兵。
與其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因此北宋與大理建立起瞭非常良好的關系。大理國經常派出使者進貢,宋朝對大理君主也進行封賞。此外北宋每年還要從大理購買上千匹戰馬,可見雙方的關系非常融洽。北宋滅亡後,南宋依然沿襲趙匡胤的祖制,與大理保持良好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