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獻公真的被驪姬迷瞭心智嗎?驪姬一直在背鍋!
晉獻公真的被驪姬迷瞭心智嗎?驪姬一直在背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提到晉獻公的時候,大傢都會想到“驪姬之亂”,都認為是因為晉獻公昏庸所致。秦朝文人叔孫通說:“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
的確,“驪姬之亂”讓驪姬千年來背負著罵名,讓晉獻公被認為是一個被美色迷瞭心智的昏君,以致於忘瞭原本的晉獻公可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
今天,我們來重新解讀驪姬之亂,你會發現,原來一切都盡在晉獻公的掌控之中,驪姬其實是一直在背鍋而已。

(驪姬劇照)
公元前677年,晉武公逝世後,其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晉獻公奮發圖強,任人唯賢,是一個有著雄韜偉略的君主。
很多人才因為才能出眾而受到瞭晉獻公的重用,荀息為人忠誠,足智多謀,又是晉武公的舊臣,忠心耿耿,在晉獻公看來,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肱股之臣。
晉獻公在即位後,極力為晉國開拓疆土,他首先想要滅掉的就是虢國。可是,進攻虢國必須經過南部邊境的另外一個小國虞國才行。

(驪姬劇照)
而虞國和虢國之間唇齒相依,關系十分密切,晉獻公為此而作難。於是,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荀息當即獻計。
荀息說:“大王,我們可用北屈的良馬、垂棘的玉璧,獻給虞君,讓他借道給我們。虞國的國君素來愛財,他看到如此上等的好馬和稀有珍貴的玉璧後,一定會為瞭獲得寶物而借道的。”
晉獻公聽瞭後,陷入沉思,沒有說話。荀息見此狀,知道晉獻公是舍不得寶馬和美玉,便勸道:“大王,若得道於虞,猶外府也。”

(和田白玉)
可是,晉獻公仍舊擔心有賢臣宮之奇在,虞君不會上當。荀息說:“宮之奇之為入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於君,君昵之,雖諫,將不聽。”
晉獻公覺得荀息的話確實是很有道理,於是,便安心地派荀息帶著千裡馬和名貴的玉壁出使虞國,勸說虞君借給晉國道路而伐虢。
大夫宮之奇對虞君說:“大王,不可。唇亡而齒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晉滅虢,明日於必隨之亡。”(這便是成語“唇亡齒寒”的出處。)

果然不出荀息所料,貪婪而又目光短淺的虞君,根本不聽宮之奇說的受其璧而假之道。拒絕瞭宮之奇的上諫,欣然接受瞭晉獻公的禮品,答應借給晉國道路。
公元前658年,晉獻公任命裡克、荀息率兵通過虞國,並會同虞軍,向虢國挺進順利攻下虢國的下陽。公元前655年,晉國再次借道虞而伐虢,這次一舉滅掉虢國。
然後,在荀息的策劃之下,晉師於返回晉國的途中,乘虞國毫無戒備,突然發起襲擊,輕而易舉地滅掉虞國,俘虜瞭虞君。晉獻公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而伐虢。(這便是《三十六計》中的“假道伐虢”計策。)

(春秋時期地圖)
從連滅虢、虞兩國的高超戰略,可以看出晉獻公是雄才霸略的一代英主,在他的在位時期,晉國的國土擴張到此前的三倍,成為當世首屈一指的強國。
這樣的一位英明的君王,他怎麼可能輕易地就被一個女人鼓動而廢太子?可能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他年老後,昏庸所造成的。
可是,驪姬是在公元前672年,晉獻公攻打驪戎國所得,這時間是在假道伐虢事件之前。因此,可以證明,晉獻公根本不是因為昏庸所致。

(驪姬劇照)
那麼,“驪姬之亂”又是怎麼發生的呢?真相隻有一個——晉獻公故意而為,借驪姬之手,除去自己不想讓繼位的人,把鍋甩給驪姬。
首先,太子申生是齊姬的兒子,而齊姬是齊桓公的親妹妹,之所以立申生為太子,一、可能是晉獻公在意和齊姬的那段感情;二、因為齊姬的勢力。不管是因為哪個,都不是因為真心疼愛申生。
在齊姬過世後,晉獻公便想改立和驪姬一起生的老來子奚齊為太子。主要原因是,齊國是強國,齊桓公是中原霸主,要是申生繼承王位,晉獻公擔心晉國會被齊國牽制。

(齊桓公劇照)
可是,申生寬宏仁厚、謙卑心善,受到廣眾的愛戴,更有杜原款、裡克為首的老臣輔佐和支持晉,這讓獻公很是頭疼。
所以,該怎麼辦呢?晉獻公當然明白,不能明擺著和這些肱骨之臣作對,所以,這個惡人隻能是讓驪姬來當瞭。驪姬的心思,晉獻公早就看在眼裡瞭。
所以,他故意對驪姬說想廢掉申生,將太子之位給奚齊,而驪姬卻也假意推辭。這一招,其實就是晉獻公在旁敲側擊,間接地讓驪姬進行下一步計劃,這才有瞭後來的胙肉事件。

(驪姬劇照)
當晉獻公正要享用申生帶回來的胙肉時,驪姬忽然讓驗一下胙肉是否有毒的時候,他便早已知道,其實肉中有毒,並且放毒之人就是驪姬。
之所以讓仆人和狗試毒,完全是在配合驪姬演戲而已。所以,與其說是驪姬誣陷申生,不如說其實申生是被自己的父王,也就是晉獻公所嫁禍的。
其實,申生也是一個很看得透的明白人。所以,當有人讓他去跟晉獻公澄清事實時,他說:“父王有驪姬的陪伴,隻要他開心就好”的話。其實,申生是秉著“君要我亡,我不得不亡”的理念,才瞭然結束自己的生命。

(夷吾劇照)
再後來,重耳和夷吾被誣陷謀反,晉獻公命人追殺他們,其實也是晉獻公自編自導自演罷瞭。兒子有沒有謀反,做父親的難道不知道?
晉獻公之所以要追殺重耳和夷吾,是因為他倆的才智和德行都非常高,周邊推崇他倆的人也很多,這樣會給奚齊造成威脅。
說白瞭,人都是自私的,晉獻公最疼愛的兒子隻有奚齊,所以他為瞭立奚齊為太子,不惜殺死申生。為瞭穩住奚齊的未來的王位,不惜封殺重耳和夷吾。

(夷吾劇照)
公元前652年,晉獻公在去世的時候,奚齊才15歲。晉獻公命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荀息輔佐其左右,這足以看出他對奚齊的疼愛。
所以,“驪姬之亂”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正是晉獻公本人。他並不昏庸,他隻是太癡情,太疼愛驪姬和奚齊,因此才會步步為營,幫他們鏟除身邊的一切隱患。
隻是,這個惡人卻讓驪姬永遠地背下瞭,不過,那又有什麼關系呢?自古英雄愛美人,是非成敗,終究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