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將養子朱英改回沐英?其中有何深意?
朱元璋為什麼將養子朱英改回沐英?其中有何深意?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佈衣皇帝朱元璋在歷史上是一位殺伐果斷的皇帝,同樣他還是一位‘高產’父親,除瞭他自己的孩子之外還有一系列的養子,這其中有侄子有外甥,還有一個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小乞丐沐英。

沐英出生於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是朱元璋的濠州老鄉(今安徽省鳳陽縣),他出身卑微,傢境貧寒,幼年喪父,童年喪母,是一個非常苦命的孩子。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在8歲那年流浪到瞭濠州城,遇到瞭他一生的貴人朱元璋。
彼時,朱元璋與馬皇後剛剛成婚不久,膝下無子,又見沐英身世可憐孤苦無依,於是動瞭惻隱之心,將他收為養子,取名為朱英。
朱元璋剛剛起事的時候,他在濠州遇到瞭沐英。當時的沐英是一個乞丐,穿的一身破爛,正在街邊乞討。當時朱元璋的妻子馬皇後看到瞭,與他非常投緣,覺得這個人十分的聰明伶俐,就將沐英收為義子。之後,沐英就一直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為大明朝做出瞭巨大貢獻。後來,作為起義軍領袖郭子興去世瞭,沐英知道朱元璋心懷大志於是決定幫助他,就這樣,朱元璋當上瞭新的起義軍領袖,這也為他以後當上皇帝打下瞭基礎。沐英對朱元璋十分忠心。沒有沐英朱元璋也不能如此順利的坐上首領的位置,所以朱元璋也非常喜歡沐英。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教養,他教他讀書寫字,帶兵打仗,並且還給他改瞭名字,與自己同姓改為朱英,和自己一樣的姓氏,可見,朱元璋是真的喜歡沐英。

洪武十四年,沐英和藍雨一起去雲南打仗,戰爭勝利後,朱元璋由於信任沐英便將雲南交給瞭沐英鎮守。在穆英守衛雲南的十年間,雲南的農業和商業很快得到恢復。洪武十五年,馬皇後因為重病去世瞭,沐英聽瞭這個消息,當場吐血。十年後,馬皇後的兒子也生病去世瞭,沐英再次吐血,並且這次一病不起,過瞭沒多久,沐英也去世瞭。沐英去世後,沐英的後代接替瞭其父鎮守雲南的責任,一直到清朝來攻打雲南,沐英的子孫也發誓永遠鎮守雲南。直到明朝滅亡,其後人仍忠心耿耿,圖謀反清復明大業。
為瞭江山穩固,朱元璋晚年大殺功臣,但朱英縱然手握重兵,割據一方,卻自始至終沒有遭到朱元璋的猜忌,這一點尤其難得。
以上種種史實充分證明瞭朱元璋對朱英的信任,以及朱英對朱元璋的忠誠。朱元璋與朱英,名為養父子,但就感情而言,實際上已與親父子無異。

但有一個歷史細節非常值得註意,那就是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初在應天稱帝,卻特意趕在公元1367年將養子朱英改名為沐英。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皇明世說新語》記載,朱元璋成就霸業後突然問瞭養子朱英一個非常奇怪的問題:“朱英啊朱英,你到底是誰的孩子?”朱英毫不遲疑地回答說:“我深沐吳王和王妃的養育之恩,當然是吳王和王妃的孩子。”朱元璋仍不罷休,又將同一句話反復問瞭幾次,朱英始終回答如初,把朱元璋都逗笑瞭,認為朱英著實憨厚可信,不忘初心。
但最後朱元璋卻對朱英說:“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養育之恩,就賜你姓沐,改叫沐英,許你永沐皇恩,世襲罔替。”就這樣,朱英變成瞭沐英。可見,“沐 ”並非他的本姓,而是取“深沐養育之恩”之意。

除瞭《皇明世說新語》,《明史》對朱英改姓一事也有記載,原文為:(至正二十七年),始命復姓。移鎮建寧,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
那麼,朱英跟朱元璋姓瞭十幾年的“朱”,為什麼朱元璋剛要稱帝,就非要將其改為“沐”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問題。
大明王朝還未建立,朱元璋就事先確立瞭皇子分封制,即將所有皇子都封為藩王,鎮守在全國各大軍事要地。而對於非“朱”姓的開國元勛,則最高封公爵,即便是功勞最大的徐達和李善長也未能僭越。朱元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大明江山世代留在朱傢子孫手裡,以防藩鎮割據,危害統治。
在古代,養子在法理上與親子無異,朱元璋一旦登基為帝,朱英就是名副其實的皇子。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太子朱標,還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朱元璋打江山時他們因為年紀尚幼,所以對大明王朝的創建並無戰功可言。而朱英則不同,他自幼隨朱元璋馳騁沙場,戰功卓著,再加上皇子之尊,論功行賞,他的地位必然是要高於其他諸多皇子的。

朱元璋自然是器重並信任朱英的,畢竟,朱英是他一手教育長大的,他對朱英的人品性格都瞭如指掌。但是,朱元璋會老,朱英也會死,難保千秋萬代之後,朱英的子孫沒有謀逆之心,這是朱元璋最不願意看到的。
更何況,如果讓朱英保有皇子之尊,那麼就連朱標也不得不稱呼他一句“皇兄”,這有損太子威嚴的樹立,也不利於日後的皇位傳承。
所以,朱元璋將朱英改名為沐英,絕非一時興起,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折射出他令人嘆服的帝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