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由平民晉升的“太上皇”,無權卻安然度過一生!
直接由平民晉升的“太上皇”,無權卻安然度過一生!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在古代的時候太上皇是對於皇帝在世的父親的稱呼,古代皇帝的數量高達四百多位,但作為太上皇的人卻寥寥無幾,整個歷史中的太上皇才又有二十三位。

其中的情形卻大不相同,有的是皇帝老爸厭倦政事主動讓位給兒子的,如宋高宗傳位給孝宗,孝宗傳位光宗。有的是因為戰亂,自己的兒子、兄弟登上皇位,原來的皇帝隻能被尊為“太上皇”,如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到蜀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後,就遙尊父親為“太上皇”。“土木之變”發生後,景泰帝即位,哥哥明英宗也被尊為“太上皇”。有的則是迫於形勢,被迫退位,成為“太上皇”,其中以“宣武門之變”後的李淵最具代表性。
總的來說,這些被尊稱“太上皇”的人都要做過皇帝才可以,但是有一位“太上皇”卻十分特殊,從一介平民直接晉級為太上皇,他就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
一、太上皇其人
劉太公(約前271~前197年),其名不詳(有史書稱其本名劉煓,字執嘉,皆非正史),沛郡豐邑人(今江蘇徐州豐縣)。他共有四子一女,分別是兒子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女兒宣夫人(名不詳),全傢都以務農為業。
兒子劉伯去世的早,留下一對孤兒寡母。二兒子劉仲對農活十分精通,田種的好,積累下瞭一點兒產業,劉太公很看好這個兒子。三兒子劉季(後改名劉邦)整天吊兒郎當,不幹農活,憑著自己的擅長交遊的優勢在當地做瞭一個亭長的小官,天天領著一幫狐朋狗友回傢蹭吃蹭喝,有時候還到大哥、二哥傢裡去,惹得兩位嫂子很不高興,父親劉太公也整天數落他。小兒子劉交是劉邦的異母弟,母親李氏。他與前邊三個哥哥都不一樣,很喜歡讀書,多才多藝。

劉太公一傢人忙時種田,閑時紡織,像大多數傢庭一樣,傢裡有個讓他不省心的兒子,日子過得也算平平淡淡,沒什麼波瀾。然而,事情還是發生瞭,給劉太公一傢的生活帶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秦始皇末年,劉邦以泗水亭長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去驪山服苦力,走到半路上,這批犯人跑的沒剩下幾個。按照秦律,劉邦這是屬於嚴重的失職罪,就算到瞭驪山也是要判刑的。劉邦一合計,幹脆就和這些犯人一道跑瞭,四處躲藏。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反抗秦朝,劉邦也趁著這股東風加入瞭打擊秦朝的行列。經過一系列艱苦的鬥爭,劉邦率領從豐沛出來的一批草根階層竟然大獲全勝,把秦朝滅亡後,又把勁敵項羽打敗,建立瞭一個全新的王朝,定名為漢。劉邦搖身一變,成為瞭漢朝的開國之君,劉太公也變成瞭皇帝的老爸,跟著過上瞭人人艷羨的生活。

二、政治上無權
劉邦最初把都城定在瞭洛陽,在戍卒婁敬的建議下,又把都城遷到瞭長安。不過,在戰爭的破壞下,長安往昔的繁華不在,需要花費時間重新修整,就先以櫟陽作為臨時都城。
劉太公並未跟著兒子劉邦一起生活,而是在遠離皇宮的櫟陽居住。劉邦給太公安排瞭一個得力管傢,帶著一大幫人,負責照顧太公的飲食起居。劉邦也一改之前的匪氣,變得異常孝順,每隔五天來櫟陽拜見一次太公,非常準時,場面浩浩蕩蕩,太公也很受用。
不過,有人從這種看似父慈子孝的溫馨場景中,嗅出瞭不一樣的味道,此人就是後世不知姓甚名誰的太公管傢。他對太公說:
天亡二日,士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歸結起來就是,您老人傢的兒子不再是您一個人的兒子瞭,而是天下萬民的皇帝瞭,您雖然是父親,卻隻是皇帝的臣子。現在皇帝每次來都帶著浩浩蕩蕩的一群人,以人主之尊來拜見您,給您行禮,您卻還把他當成是兒子來看望父親,安然受用,這讓皇帝的臉面往哪擱呢?
太公聽後,大吃一驚,又回憶起今天兒子來看望自己的種種細節,後背忍不住泛起瞭些微涼意,他連忙向管傢討教瞭一個主意。
五天後,等到劉邦再次到櫟陽拜見父親時,出現瞭戲劇性的一幕:
太公擁彗,迎門卻行。上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亂天下法!”
劉邦再次帶著群臣來櫟陽看望自己的老父親時,太公提前拿著掃把等候在門口,見到兒子後,立刻邊掃地邊往後退,以示自己以臣子之禮迎接皇帝。劉邦見狀大驚,立刻去扶太公,太公擺手示意停止,又繼續說道:“皇帝,您貴為天下之主,不能因為我而擾亂瞭天下之法。”
太公的做法雖著實令劉邦大吃一驚,卻也讓他很滿意。事後,他知曉原來這是太公管傢出的主意,下令賞賜管傢黃金五百斤。
為瞭解決去看望父親到底要不要行禮的問題,幾天後,他直接頒發瞭一道詔書,雲:
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在這道詔書中,劉邦把父親劉太公大大誇獎瞭一番,說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太公教育得好,現在我是皇帝瞭,為瞭報答父親的教養之恩,現在我要正式尊奉父親為太上皇。

劉太公知道自己成為太上皇瞭,心裡卻說不出有什麼高興勁兒。畢竟,對兒子的脾氣他比誰都瞭解,自己是太上皇,卻什麼事兒都插不上手。劉邦在前一陣大封群臣的時候,連他最討厭的雍齒都封侯瞭,而劉邦大哥唯一的兒子劉信明明也有不少戰功,卻沒被封侯。
原來是劉邦當亭長的時候,經常帶著人到大哥、大嫂傢蹭吃,大嫂很煩,有一次就故意用勺子刮鍋底,提醒劉邦鍋裡沒飯瞭,劉邦的那群朋友見狀就走瞭。劉邦回頭看到鍋裡明明還有不少飯,對大嫂心生不滿。現在他不願意封大嫂的兒子為侯,就是記著當年的仇呢。
在太公的勸說下,劉邦還是封瞭大嫂的兒子為侯,名字卻教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刮羹候”。在要不要給侄子劉信封侯這件事上,劉邦也明確地和太公說“手提三尺劍爭奪天下是我”,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槍拼著命掙下來的,您隻管安心養老就行瞭,最好不要插手政治。經此一事,太公也明白自己是沒有資格插手政治的,自己空有一個太上皇的名號。
三、娛樂生活很豐富
在成功勸說兒子劉邦給侄子劉信封侯之後,劉太公再也不插手任何政事瞭,就算是後來自己的兩個孫子劉盈和劉如意為太子之位爭得熱火朝天,他也說不上任何話瞭。

在櫟陽的日子過得雖然富足,沒過多久劉太公就覺得有些壓抑,整日悶悶不樂。劉邦看到後,急在心裡,就悄悄地向太公的管傢打聽緣由。管傢說,太公最近一直念叨說想念傢鄉的老哥們兒瞭,年輕的時候日子雖然過得苦一些,但是大傢可以經常聚在一起鬥鬥雞、踢踢球,說說笑笑。現在自己老瞭,雖然是享福瞭,卻見不著往日的老哥們兒。櫟陽宮裡伺候的人不少,卻沒有一個人能和他說說話,一起玩玩啥的,老太公心裡覺得有些不是滋味。
劉邦聽說後,為瞭緩解父親的思鄉之苦,又為瞭讓父親高興,能夠安享晚年,從全國各地找來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寬的帶領下,仿照傢鄉豐邑,在櫟陽重建瞭一座新豐城。為瞭讓父親見到自己的老朋友,劉邦下令直接讓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都遷居到櫟陽,陪伴自己的老父親。更有意思的是,豐邑的民眾到瞭新豐之後,還能立馬找到自己的傢,就連那些犬羊雞鴨也能知道自己的傢在哪兒,可見匠人技術之高超。
在老朋友的陪伴下,又加上遠離政治中心,劉太公似乎恢復瞭年輕時的活力,鬥雞蹴鞠,玩的不亦樂乎。公元前197年,劉太公在櫟陽宮去世,安詳地渡過瞭一生,死後埋葬在萬年縣(今西安臨潼區)。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世時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他生前並未做過一天皇帝,年逾半百之後,又被尊為太上皇,盡情安享富貴尊榮。雖說沒有任何政治權力不免有點尷尬,但與其他太上皇相比,劉太公能夠富足的安享晚年,無疑也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