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古代為什麼都選擇在秋後問斬?從時辰看古代人性!

古代為什麼都選擇在秋後問斬?從時辰看古代人性!

時間:2019-07-08 08:03:0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古代為什麼都選擇在秋後問斬?從時辰看古代人性!小編給大傢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中華文明誕生瞭將近五千年,死刑犯伴隨著古代第一步法典的頒而出現。它是一種依據法律剝奪犯人生命的刑法,從古至今死刑都屬於最重的懲罰。秋後問斬就是執行死刑的一種方式,它最早出現在禮記中。一年四季那麼長,為何偏偏是秋後問斬呢,有這個疑問的聽小編下面說道說道。

秋後問斬最早出自先秦時期。《禮記》中就有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意思是:這個月已經入秋瞭,外面吹的風有點涼,清晨已經開始有白露,寒蟬也叫瞭起來,獵鷹已經把捕殺的鳥四面鋪開,像擺放祭祀品一樣。這個月判死刑的也該開始執行瞭。

在古代,每個季節做什麼事情都有明確的要求。比如當皇帝的,講究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國傢春夏秋冬四季都有該幹的事情。春天是慶祝的季節,有喜事春天是最好的,如果有什麼大的封賞應該放在夏天,要處罰人就得放在秋天,死刑要放在冬天。統治者都認為自己是上天之子,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順應上天的節奏。由於古代缺乏科學常識,世界上出現的很多自然現象都整不明白,以為在人類和天地萬物之間還存在著一個主宰世界的神靈。他們把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認為是上天給予的。所以他們做所有事情都必須遵從天意。國傢大事和治國理念也要遵循這點,對人處以死刑或者赦免也不能和天意相違背。其實說穿瞭就是因為古代人的愚昧。

在古代被判死刑的大部分都是男人,很少有女的死刑犯。女人被判死刑一般都是因為通奸殺夫。如果單單是通奸,不扯上人命案子是不會上報官府的,因為通奸被抓,在村裡就被人浸豬籠瞭。因為死刑犯大部分都是男人。而男人又是傢裡乃至國傢的主要勞動力。古代中國主要以農耕生活為主。一年四季中的春夏秋三季都比較忙,如果這個時候,把他們抓去,砍瞭頭,對國傢來說也是不小的損失,畢竟國傢機器都是靠老百姓納稅來養活的。為瞭物盡其用,隻有等到秋收之後再處以死刑。

這些犯人都是判完刑之後回傢繼續種地,該幹什麼就幹什麼,比現在的保外就醫還人性化。這點和科舉考試如出一轍,科舉考試也是在秋後,等一年的糧食都收完之後,死刑犯和趕考的人都會去到京城,唯一不同的是犯人有去無回。不過真正能回傢種地的犯人,也隻存在於少數朝代的明君統治期間,唐太宗時期犯人就有過這樣的待遇。唐太宗時期,有一年宣判瞭一百零六個死刑犯,都讓他們先回去種地,秋後再來受刑。秋收之後一個不少,所有犯人自己走到瞭長安接受死刑,唐太宗聽聞此事龍顏大悅。“我大唐國泰民安,為官清廉,竟然沒有一樁冤案錯案”。最後唐太宗大赦天下,免去瞭這一百零六個犯人的死刑。

電視劇中經常演到,縣令宣判犯人死刑,過幾天就拉到刑場斬首,其實這都是胡編亂造的。別以為古代處理一個死刑犯人那麼隨便。在古代,死刑犯從宣判到執行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復雜程序。首先由地方官,也就是縣令,調查收集證據,根據情節輕重來量刑。有些人運氣不好,被判瞭死刑也沒有那麼快人頭落地。首先相關要上報州官,然後層層上報到朝廷的刑部。刑部主事官員再根據卷宗來篩選一遍,看是否有量刑不當的地方。經審查無誤後,再把名單上報給皇帝。 所以在古代一個犯人的生死,嚴格來說是由當朝的最高統治者來決定的。就像現代社會,死刑都是經過國傢最高人民法院最終審核,以免出現冤案錯案。

決定人的生死畢竟不是什麼輕松的事情,對皇帝來說看到死刑犯的名單也是非常頭疼。皇帝會在犯人名單上畫一個圈,每圈上一個人的名字皇帝會假裝流幾滴眼淚,以顯示他的仁愛之心。遇到真正的明君,或許會故意在名單上漏掉幾個。畢竟是人命關天的事情,最後的名單出來後,群臣必須下跪求皇帝筆下留人,以彰顯國傢對老百姓的關愛。不過這也隻是走個過場罷瞭,除非出現特赦,否則隻要是被皇帝親筆圈上的人都必死無疑。雖然死刑是殘酷的,但是古代對待死刑犯盡量做到瞭人道主義,盡顯人性關懷。下面要說的這一點也足以證明。

如果說秋後問斬是判處死刑犯的季節,那午時三刻也就是處決犯人的具體時間。午時三刻換算成現代的時間就是中午十一點四十分左右,將近十二點。此時艷陽高照,太陽處於正中間。在古代有個說法,一天中,午時三刻的陽氣最旺盛,人的影子最短,可以用旺盛的陽氣來抵消殺人的陰氣。這樣能讓決定犯人的相關人以及筷子手減少罪孽,犯人死後也能有個好歸宿。還有就是中午十二點的太陽曬的人昏昏欲睡,這個時候處決犯人能讓犯人減輕痛苦。由此說來,無論是秋後問斬還是午時三刻斬首,都是出於對犯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對處以極刑中國從古至今都比較重視,人命大於天在任何時候都是人類的共識。從秋後和午時三刻兩個時間,足以看出中國古人對人性的關懷。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