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的八股文要怎麼寫?八股文有多難?
科舉的八股文要怎麼寫?八股文有多難?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古代的科舉考試,雖然不同於現代的考試,科舉的基本制度是為瞭選官,但是這種通過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確實是一種不錯的辦法。不過在古代,科舉制度雖然比較完善,但是科舉的內容卻不是特別的能夠發揮考生的才華,尤其是後來出現的“八股文”,簡直就是一場災難。那麼,八股文到底是什麼?八股文又應該怎麼寫呢?

“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八股隻是民間的叫法,考八股,其實還是考經義。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通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出題、落下10部分組成。
“破題”“承題”“起講”是用簡單的句子來概括全題。“入題”
“出題”為點出題目。“落下”又稱“收結”,為全篇結尾。
莊瑤殿試卷,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長258厘米、高44厘米、寬10.7厘米,現藏中國科舉博物館。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在科舉考試中規格最高,試卷卷首有“第貳甲第貳拾玖名”的字樣,內側有莊瑤中秀才、中舉人和參加會試的年份,整張試卷完整地保存瞭殿試收卷、彌封關防、閱卷、欽點的全過程。
明、清時鄉、會試頭場試四書五經,均用八股文,其書寫格式及字數也有嚴格規定。

明洪武十七年(1384)規定,書義每道200字以上,經義每道300字以上。萬歷八年(1580)又規定,限500字以內,過多者不予謄錄。清順治二年(1645)規定,每篇限550字。康熙二十年(1681)增為650字,乾隆四十三年(1778)定為700字。超過者不予錄取。
這種文體形式死板,內容固定,嚴重束縛瞭人們的思想。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下詔,改革科舉,“凡四書五經義,均不準用八股文程式”,結束瞭以八股文取士的歷史。
韓菼,不但是康熙十二年(1673)癸醜科會試的第一名——會元,而且在緊接著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中,因其策論主張撤去“三藩”,正中康熙下懷,就被欽點為狀元,即第一甲第一名。
韓菼的原文如下:
[破題]
聖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題]
蓋聖人之行藏,正不易規,自顏子幾之,而始可與之言矣。
[起講]
故特謂之曰:畢生閱歷,祗一、二途以聽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窮於其際者,往往而鮮也。迨於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獨得而無與共,獨處而無與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適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語爾也。

[入題]
人有積一心之靜觀,初無所試,而不知他人已識之者,神相告也。故學問誠深,有一候焉,不容終秘矣。
[起股]
汲於行者蹶,需於行者滯。有如不必於行,而用之則行者乎?此其人非復功名中人也。一於藏者緩,果於藏者殆,有如不必於藏,而舍之則藏者乎,此其人非復泉石中人也。
[中股]
則又嘗身為試之,今者轍環之際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與人同學之謂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間,亦用自嘆矣。而獨是晤對忘言之頃,曾不與我質行藏之疑,而淵然此中之相發者,此際亦足共慰耳。
[後股]
[束股]
惟我與爾參神明之變,而順應之無方,故雖積乎道德之厚,而總不爭乎氣數之先。此時我不執其為我,爾亦不執為爾也,行藏又何事焉?我兩人長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