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同樣都是狀元 為何兩者之間卻有天壤之別呢
在中國古代,普通人要想走入上流社會,成為國傢的官吏,他們一般都會通過科舉考試來取得功名。但不是所有人都特別擅長詩詞歌賦,所以朝廷又開設瞭武舉考試。科舉考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武舉考試的第一名也是狀元。但這兩個狀元之間卻有著天壤之別。

中國的科舉考試是從隋朝開始的,到唐朝時發揚光大。直到光緒卅一年(1905年)才正式宣告結束,期間經歷瞭一千三百多年。在這一千三百多年間,文狀元一共出現瞭592位。而武舉則是在武則天稱帝後十二年(公元702年)設立,到1901年時廢除。這一千兩百年間出現的武狀元隻有293名。單單從人數對比上就知道武狀元在朝廷中有多不受人待見瞭,而且武狀元的出身比文狀元要低一等。
通常文科狀元在當官時會先讓他去基層鍛煉,或者安排到翰林院任職。雖然這個官品階不高,但是整天跟著國傢重臣參與朝政,他們升遷速度會很快。在明清之際,翰林院基本上是朝廷培養高層政治人才的地方。反觀武狀元,大多數都是到邊遠地方的軍隊去當個小軍官。除非有大的機遇,可以殺敵立功,否則一生就隻能當個中下層官僚。而且文狀元中知名的人物也很多,比如像民族英雄文天祥,清末實業傢張謇等。但歷史上有名的武狀元估計就隻有郭子儀一人瞭。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第一點應該就是中國歷代統治者重文輕武的思想。皇帝難道都看不起武人麼?錯瞭,他們就是因為太看的起武人瞭,才選擇抑制武人的發展。基本上各朝的開國皇帝都是馬上得的天下,他們太瞭解武人的可怕。所以他們一上位就立刻分化武將的權力,讓百姓棄武從文,那樣方便他的統治。

第二點應該和武舉考生的生源有關。在古代但凡能學的起武藝的,大部分是富傢子弟。一般小老百姓,哪有閑錢請師傅和買兵器。我們知道,武舉不同於科舉,沒人指點你,是很難走上正軌的。考試的生源少瞭,錄取率也低,在朝為官的武生同僚肯定少。所以武狀元很難有大的發展。
第三點應該和朝廷的時局有關。國傢既然有精力開武舉,那必然是天下太平的年代。太平年間皇帝要的是經世治國的文人,對於武將需求不大,所以武狀元地位也不會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