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東道主”一詞是怎麼來的?“東道主”有什麼歷史典故?

“東道主”一詞是怎麼來的?“東道主”有什麼歷史典故?

時間:2019-07-10 08:02:4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東道主”一詞是怎麼來的?“東道主”有什麼歷史典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東道主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三十年》,其意思是宴請上的主人,而到瞭現代東道主一詞更多被用在瞭體育賽事上,形容主場隊伍。所以“東道主”這個詞算是擁有悠久的歷史,當然很多人也對東道主的來歷感到好奇,為什麼主人會被稱為“東道主”呢?實際上這個典故發生在春秋時期,和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有關。這面就為大傢簡單介紹下東道主背後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瞭解下吧。

東道主,指的是古時中國民間宴請款留賓客的主人,今人也很好的繼承瞭這一習俗和傳統,以東道稱主人,以做東道稱請客,並且稱房子的主人為房東等,都是源於此。

那麼“東道主”這個詞語究竟從哪裡來的呢?總不可能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吧?當然不是瞭,是有一段典故的。

話說春秋時期,中原各大諸侯相繼稱霸,西陲的秦國也不甘落後,想進來分一杯羹。由於當時秦國緊挨著晉國,晉強而秦弱,所以秦穆公就想趁著晉國內亂之際操控其內政,好為自己的稱霸之路做鋪墊。

當年晉國內亂時,公子重耳出逃在外,後在秦國的護送下回國繼位,是為晉文公,所以當時這兩國一直交好。但繼位後的晉文公很是賢明,在他的治理下,晉國綜合實力比之前更盛,秦國的計劃落空,非但沒能操控它,反倒還要跟隨它一起對抗南方的楚國。

公元前630年,晉國打算討伐鄭國,理由是當年晉文公流亡到鄭國時,受到瞭無禮的待遇,現在鄭國又背叛同姓(晉國和鄭國都是姬姓國傢)投靠瞭楚國,所以晉文公要幹它,於是找來秦國幫忙。

就這樣,秦晉兩國大軍浩浩蕩蕩就朝鄭國開拔瞭,鄭文公得知消息後嚇得要死,不知如何是好,此時有人向他推薦瞭一位名叫燭之武的人,說隻要他出馬說服秦穆公退兵,那我們的危險自然就能解除。

起初燭之武是拒絕的,但推辭瞭一番還是勉強答應瞭。

當夜,燭之武讓人用繩索悄悄的將自己放下城墻,來到秦軍大營要求見秦穆公。剛一照面,燭之武就說:“今日秦晉兩國大軍圍攻我鄭國,我們必輸無疑。但可惜的是,我們鄭國的土地與秦國並不相連,我們在東,你們在西,中間還隔著一個晉國。那麼我們鄭國滅亡後,就隻能就近並入晉國的版圖瞭。這樣一來的話,晉國就比之前更強大瞭,而你們秦國相對之前則會顯得更加弱小。所以我就納悶,你們為啥要滅我鄭國,削弱自己,而加強晉國呢?”

秦穆公聽他這麼一說,略有所思的點瞭點頭,有道理。

接著燭之武又繼續說道:“如果秦國要鄭國做東道主,那麼你們的使者在東方道上往來,我們一定會盡主人的責任,好好款待貴賓的,這對秦國來說並沒有什麼壞處啊。再者說瞭,晉國的侵略野心會就此滿足?今天東邊滅瞭我們鄭國,難道明天就不會往西拿你們秦國開刀嗎?”

燭之武還打算繼續說,隻見秦穆公擺擺手讓他不要再說瞭,他已經全明白瞭,立馬傳令,明日一早就退兵。與此同時,還留瞭部分人馬幫助鄭國守城。

晉文公見盟友都已撤退,也隻好撤軍作罷,於是乎,鄭國的危機就此解除。

這就是詞語“東道主”的由來,大傢明白瞭嗎?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