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死後留下的兵書去哪裡瞭?朱元璋找瞭一生卻不止近在咫尺?
劉伯溫死後留下的兵書去哪裡瞭?朱元璋找瞭一生卻不止近在咫尺?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朱元璋的成功離不開手下的一群人,他就像劉邦一樣知人善用,韓信點兵雖多多益善,劉邦卻能用合理利用這一點,如果說韓信點的是兵,那劉邦點的就是將,朱元璋也是一個道理。
事實上朱元璋一直和劉邦惺惺相惜,不僅僅是因為劉邦和他一樣都是草根出身的皇帝,更是因為對方的許多理念和他相同,因此在南京歷代帝王廟建成的時候,朱元璋將從古至今的君主選出16位祭拜,劉邦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對別的帝王他都隻敬一杯酒,唯有在劉邦的神像面前,他連敬三杯,他深知從草根到帝王的過程有多麼的不容易,在敬佩劉邦的同時,也不無沾沾自喜的嫌疑,事實上這兩位帝王即便稱帝之後也頗有許多相同的做法,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大殺功臣名宿。
而朱元璋在殺功臣方面更加的有過之而無不及,開國功臣幾乎被其殺瞭個精光,不過我們所熟知的劉伯溫卻逃過瞭一劫得以善終,盡管許多史料中說劉伯溫之死為胡惟庸投毒所致,背後又有朱元璋的影子,但正史之中並無這方面記載,僅是一些合理的猜測罷瞭。

而劉伯溫死的時候是在洪武八年,此時太子朱標仍然健在,朱元璋雖是武夫出身脾氣不好,卻也沒到濫殺功臣的地步,他要將自己最豪華的班底留給朱標,但朱標死後的情況就完全不同瞭,原來留給朱標的班底,怕朱允炆駕馭不瞭,朱元璋這才有瞭殺心。
劉伯溫似乎早就意識到瞭這一點,才在洪武三年再三告老還鄉,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劉伯溫深知此點,樹大招風,人若不知足,遲早有哭的時候。
此外以劉伯溫的功績,竟然隻被封為伯爵,比起公侯來說差瞭一大截,但劉伯溫的功績被封公侯也無可厚非,畢竟他幫朱元璋戰勝瞭最難戰勝的兩個敵人,陳友諒和張士誠,陳友諒之後,朱元璋就已經認識到瞭劉伯溫的才華,將其任命為軍師,其後北伐連捷,劉伯溫功不可沒,被封“誠意伯”顯然有失公允,而他自己卻欣然接受,其實這裡已經可以看出來,朱元璋對劉伯溫並不是那麼信任,或者說是忌憚他的那種能力。

劉伯溫病重時,把兒子叫到床前交代後事,隨後病故於傢中,朱元璋聞訊松瞭口氣,他再也不用擔心這經天緯地的奇人威脅大明的江山瞭,可有人卻說劉伯溫在臨死前跟兩個兒子密謀瞭很久,並且將其畢生心血寫成兵書“百戰奇謀”傳給兒子。
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讓這部兵書落到別人手裡,劉伯溫的畢生心血若是被其他人學到,說不定又是下一個劉伯溫,這種人即便沒有謀反之心,對大明的江山也是一種潛在的危險,所以此兵書必須要掌握在他朱傢的手裡,因此劉伯溫剛死不久,朱元璋就趕緊派胡惟庸前往吊喪,實則是打聽兵書的下落。

劉伯溫的兩個兒子卻說,父親臨死前確實將兵書交給瞭他們,但劉伯溫知道皇上多疑,兵書存於世上恐怕會給他們劉傢帶來禍患,因此讓他們給燒掉瞭,如今隻剩下一本《鬱離子》和一封傢信呈給皇上。
胡惟庸無奈,隻能拿著《鬱離子》和傢信返回京城交給朱元璋,朱元璋聽到劉伯溫的遺言根本就不信,他不認為對方會一把火燒瞭畢生心血,肯定是被他藏瞭起來,每每想到此處,朱元璋就坐臥不寧,其後又再次讓胡惟庸去打探消息,並且以給劉伯溫翻蓋府邸,修建墓地之名將劉傢翻瞭個底朝天,最終卻一無所獲。

老朱一直將這件事記在心上,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過兵書,在其生命的盡頭,更是將自己的孫兒叫來,叮囑他一定要找到這本奇書,如此大明才能安定。
不知是巧合還是上天開的玩笑,兩百多年後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闖進北京城,在皇宮的雜物中發現瞭那本《鬱離子》,李自成對劉伯溫非常的崇敬,因此小心仔細的翻閱這本收手稿,但因為年代久遠的關系,這本書多有破損,但也正是因此,他無意間發現這本書竟然頁內有頁,書中藏書!

原來朱元璋一直尋找的寶貝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可惜他一得到“鬱離子”就置之不理,所謂“鬱”有文采之意,“離”在八卦中屬火,“鬱離”有文明之意,劉伯溫用心良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