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才女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難道女子也能上學嗎
古代才女是怎麼培養出來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大約兩千年前的東漢,臨朝的鄧太後(鄧綏)下瞭一道旨意:征召五歲以上的皇室和鄧氏子女共七十餘人,一律到專門開設的學館中學習經書。而考核他們學業的監考老師,正是太後本人。這是不是讓人大跌眼鏡?古代女子不僅能上學,還是男女同校?

東漢鄧太後像,《歷代賢後故事圖》
雖然在漢代,進學堂的女子,主要還是身份貴重的宗室女或外戚女,但是也足以證明,古人同樣重視培養有學識的女子,而且能夠開明地接受年幼的男孩女孩一同學習。看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並不是古代社會的全體觀點。那麼,女子上學僅僅是漢代才有的現象嗎,古代才女還有哪些培養方式呢?
傅母之教:閨秀女德的啟蒙老師
女子大多不出深閨,但是在重視女德的古代,要怎麼接受教育呢?“傅母”一職就應運而生,而且早在先秦時代就已有之。傅母不同於“保姆”,主要是負責皇室、貴族女子言行、禮儀、品德等方面教育的中老年婦人。

劇照
“古者女子之居室也,必有傅姆師保為陳《詩》、《書》、《圖史》以訓之。”——《元史‧列女傳序》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學女事以共衣服,觀於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禮記‧內則》
既然傅母要傳授這麼多知識,責任重大,因而古人對於傅母的甄選也很慎重,不但要出身高貴,那麼她本人也必須是才德兼備的賢女。

劇照
“國君取大夫之妾、士之妻老無子者而明於婦道,又祿之,使教宗室五屬之女。”——《白虎通‧嫁娶》
東漢才女班昭曾說自己“賴母師之典訓”,也就是說她的成長離不開傅母的悉心教導。即使是足不出戶,女子卻能和男子一樣接受高質量的教育,難怪歷史上會出現那麼多流芳百世的才女呢。
傅母和女學生的關系,像師生也像母女,非常親密。而且在貴族人傢,傅母常常陪伴小姐一生,時刻提點她的言行。春秋時期的齊國公主莊薑,嫁給衛莊公後,打扮越發妖艷,言行偏離婦德。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的傅母,便即時出言勸止。

莊薑與其傅母像
莊薑的傅母說:“您的傢族世代尊榮,當成為百姓的典范。您的天資,聰穎敏慧,應當成為世人的表率。”莊薑立即醒悟,修正自身品性,成為一代賢女。《詩經》中的《碩人》一詩,就是歌頌她美貌與德行的名篇,更成為古代題詠美人的千古之祖,那位不知名的傅母實在功不可沒!
學堂之教:從貴族到平民的演變
在東漢,女子入學或許隻是貴族的特權,但是宋代以後,已經有文獻記錄普通百姓傢的女兒可以去學堂,和男生一起讀書瞭。宋小說《醉翁談錄》有一則靜女的故事,其中提到:“早孤,喜讀書。母令入學。十歲,涉獵經史。”雖是虛構,作者卻保留下當時女子上學的風俗。

《仕女清娛圖》冊之“閱書”,清喻蘭繪
而真正和男子一同讀書的女子,歷史上也確有其人,而且她們大多是跟隨傢族中同齡的男性親屬一同入學。如果他們是表兄妹,還可能發生浪漫的故事呢。幼卿是宋宣和年間的才女,《能改齋漫錄》收錄瞭她的一首《浪淘沙》詞,題記中說她“少與表兄同硯席,雅有文字之好”。但是他們有緣無分,留下一段遺憾,幼卿便作詞表達這種愁緒。她在開篇寫道:“目送楚雲空,前事無蹤。漫留遺恨鎖眉峰。”詞句清麗,情感哀婉,如不是有早年求學的經歷,幼卿怎麼會有這樣的才華呢?
明末清初的王端淑是名傢王思任的女兒,曾被父親稱贊“身有八男,不及一女”。而她小時候,就是和兄弟們一起赴學堂讀書,學習《四書》《毛詩》,還有過目成誦的天分。而她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女作傢,並且編纂《名媛詩緯》一書,收錄歷代名媛才女的詩詞作品,加以點評,並且提出獨到的詩學理論,為女性文學的光大做出重要貢獻。

王思任《遊廬山記》
歷史上還有一類這樣的奇女子,她們有過人的才華和非凡的勇氣,親自擔任先生開館授徒,設立“女館”,專門為女子們傳道受業,這恐怕就是最早的“女校”吧。
清《禦定內則衍義》載,明代有一位姓賈的寡婦,自幼博覽群書,能夠通曉書中大義。後來因為傢境貧困,又是寡居,賈氏便走出傢門,開館招生,通過教書過著經濟自給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有賈老師在,當地出現“閨門肅然”的景象,人人都傳頌賈氏的功德。
父母之教:書香世傢的言傳身教
現在人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古時候的名門望族,父親是才高八鬥的大學問傢,母親也是出口成章的大傢閨秀,他們就是子女們的最佳老師瞭。

《傢訓圖》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大才女,由父親栽培而成。東漢末年著名的蔡文姬,文采斐然,精通音律,她的父親蔡邕正是一位大學者。在她年輕時,蔡邕送給她四千多冊典籍,蔡文姬就用心苦讀,能夠倒背如流的就有四百多篇,這樣強大的記憶力,恐怕男子也要嘆服瞭。
前秦還有一位“宣文君”宋氏,出身儒學世傢,她年幼喪母,由父親親自教養。宋氏沒有兄弟,長大後,宋父就把世代學習的典籍《周官》(又稱《周禮》或者《周官經》)傳授給她,希望這門學問不要斷絕。後來國君苻堅視察太學,遺憾沒有人教授禮樂,於是有人推薦宋氏。苻堅封宋氏為“宣文君”,請她在傢設講堂,並選派百餘名學生向她學習《周官》。宣文君這樣的老師,應該是歷史上第一位“女博士”吧?

賢母教育
君不聞古時有四大賢母?母親對子女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男子主外,女子主內,母親往往承擔更多女子的教養工作。晚明時期,有一位傳奇女詩人沈宜修,沒有上過學,但是出生在人才濟濟的風雅世傢,伯父沈璟是著名的戲劇理論傢和劇作傢,胞弟沈自征的雜劇《漁陽三弄》(包含《霸亭秋》、《鞭歌妓》、《簪花髻》三劇)被譽為明代“北曲第一”。沈宜修八歲喪母,跟傢族母輩識文斷字,並且能夠舉一反三,很快遍讀書史。沈自征就評價她“天資高朗,真有林下風氣”。
沈宜修成傢後,育有五子三女,親自教他們讀詩明禮,特別是三個女兒葉紈紈、葉小紈、葉小鸞,個個都是擅長吟詩作對的淑女。母女間還喜歡詩文唱和,在閨房中常常題花賦草,鏤月裁雲,留下許多錦繡篇章。後來,沈宜修的丈夫整理妻女詩文,成一冊《午夢堂集》傳世,其中妻子有《鸝吹集》,女兒葉紈紈有《愁言》,葉小紈有《存餘稿》,葉小鸞有《返生香》。沈宜修的才華,在三個女兒身上傳續,沈、葉兩傢,完全是讓人艷羨的文學群體瞭。

當然,古代女子學習的途徑還有很多,比如有的大戶人傢還會延請先生,在傢中一對一地教導,把女子當成兒子一樣栽培。原來女孩子,不論在古代還是當代,都需要努力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