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源於海外,為什麼卻在中國內陸火瞭?《中國食辣史》講瞭什麼?
辣椒源於海外,為什麼卻在中國內陸火瞭?《中國食辣史》講瞭什麼?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如果極度熱愛辣椒的人,一年半載吃不到一點辣,那將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如果極度厭惡辣椒的人,偏偏生活在麻辣的城市,每天在無意間被麻辣包圍,那又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我曾經在“麻辣”的城市待過。在這樣的城市裡,麻辣是一種“防不勝防”的侵襲。連看起來人畜無害的肉包子和燒餅,往往都會藏著讓人“驚喜”的味道。
辣椒這種調味品,讓人們愛憎鮮明,不知不覺便分成瞭兩個陣營。喜歡吃辣的人,對辣椒視如珍寶,如果哪天的飯裡少瞭辣椒,就會覺得飯菜沒有滋味,甚至將其斥為“病號飯”。而害怕辣椒的人,隻是無意間吃瞭一口辣,都有可能涕淚橫流,從嘴唇到喉嚨,都像是被火燒過一般。無論喝下多少涼水,都沒法消退這種感覺。
有一個厭惡辣椒的網紅,就留下瞭這樣的話,“隻有幹體力活的人才吃辣,養尊處優的人絕不吃辣!”

雖然有人如此厭惡辣椒,但麻辣小龍蝦和重慶小面這類“辣食”,都已經在我們身邊鋪散開來。此時的辣椒,似乎成為瞭新時代的流行元素,與我們之間的關系,已經密不可分。然而,辣椒與中國人的親密接觸史,不過才區區數百年而已。如果我們穿越到漢唐時期,向長安的店傢點一碗面,還要加一勺油辣子,恐怕對方會用看白癡的眼神瞪著你,然後反問你:辣子是個什麼球東西?

油潑面
想來也是奇怪,辣椒在進入中國數百年後,居然滲透到瞭中國人生活的每個角落,而辣味零食的地位,也是極為豐盛,讓很多人大呼過癮。與此同時,在歐美占據霸主地位的含糖零食,居然在中國折戟沉沙,隻能屈居辣椒之下。
而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曹雨,便在《中國食辣史》這本書中,為我們回溯瞭辣椒在中國的傳播過程。說句私心的話,書名改為《中國辣椒傳播史》,其實更為恰當。

書皮一片漆黑
這本書雖然隻有區區一百多頁,但它的內容卻頗為詳實。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作者的每一個觀點,都有相應的論證過程,還附帶瞭翔實的引用文獻。當我們看完這本書,便能洞悉辣椒傳入中國的歷史,以及它席卷全國的最終原因。
(一)從美洲到中國
大航海時代全靠風浪,冒險傢們一浪接一浪。當哥倫佈的船隊浪到美洲時,他並未註意到這種又紅又尖的小果實。但哥倫佈的船醫,卻對辣椒產生瞭濃鬱的興趣。於是,他將辣椒帶回瞭歐洲,這是辣椒的第一次跨海遠行。
葡萄牙的首都裡斯本,是當時的重要航海港口,連鄰國西班牙的船隻,也經常來到這裡購買補給,然後駛向下一個港口。在裡斯本,辣椒作為一種貿易物品,自然被傳播到瞭葡萄牙人的手中。他們帶著這種貨物出海貿易,並一路將其帶到瞭南亞。從此,辣椒與我們之間的距離,總算又前進瞭一步。

哥倫佈與辣椒
此時的中國,正處在大明王朝時期。在這個時候,徐階剛剛鬥倒嚴嵩不久,海瑞在大明官場上嶄露頭角,嘉靖皇帝即將走向生命的終點,並味自己的兒子隆慶皇帝,丟下瞭一個財政虧空的爛攤子。為瞭給大明王朝好好續一續命,隆慶皇帝決定開關貿易,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港口,立刻變成瞭活躍的貿易集散地。
隆慶開關之後,辣椒很快便流入瞭中國內地。率先接觸辣椒的地方,便是寧波、廣州等活躍的貿易港口。但令人遺憾的是,初入中國的辣椒,並未第一時間進入廚房,而是變成瞭觀賞植物,做起瞭“顏值擔當”。
根據明代高濂《遵生八箋》的記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而到瞭清朝康熙年間,辣椒更是登上瞭《廣群芳譜》這本書。單單看書名,我們就可以猜測出主流文化對辣椒“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態度瞭。
如果在一大排的芍藥、牡丹和月季中,種上那麼幾株辣椒,想想也是挺來感的。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你綻放在我面前,我卻並不知道自己可以吃掉你。
(二)興於貴州,旺於巴蜀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如此暴殄天物。貴州的本地居民,為《中國食辣史》翻開瞭勇敢的第一頁,成為瞭第一批敢吃辣椒的人。
根據清代蔣深《思州府志》的記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這段是中國人食用辣椒的最早記錄。
那麼問題來瞭,為什麼是貴州人最先吃瞭辣椒?為什麼辣椒先到瞭廣州和寧波,但是這些地方的居民,卻隻願意把辣椒當花看?

貴州辣椒大豐收
其實我在剛才,已經給這個問題寫下瞭答案。當地人吃辣椒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吃不起鹽。
對於有錢的官員來說,通常不用為吃什麼而發愁。但對於最底層的農民來說,那就不一定瞭。他們別無選擇,隻能是當地產什麼吃什麼,什麼便宜吃什麼。
如果副食匱乏,或許會造成營養不良,但如果主食不夠瞭,說不定人就會餓死。所以,古代的貧苦人,通常會優先保證主糧的充裕。而用來佐餐的副食,則是能對付就對付,有什麼算什麼。擁有咸、辣、酸味的“重口味”副食,便成為瞭窮人的恩物。
在寧波,廣州這種沿海之地,人們根本不用擔心咸味副食的來源。就算是貧苦的傢庭,也常有蝦醬、咸魚之類的副食。在靠海的地區,大傢的飯桌上都不缺鹽,能有幾個人會追著辣椒不放呢?
可像貴州這樣的地區,不僅遠離海洋,而且道路艱難,運輸起來頗為不便。當貴州成為一個缺乏鹽分的省份後,人們便開始用各式各樣的調味料來替代鹽。而“重口味”的辣椒,無疑打敗瞭諸多對手,成為瞭最終的替代品。
在中國人吃辣椒的歷史上,貴州人寫下瞭光輝的第一頁。而此時此刻,好戲才剛剛開始。
因為張獻忠那個老小子造反,在四川一代肆虐瞭很久,所以昔日的天府之國,幾乎變成瞭一片人煙稀少的廢墟。為瞭重新開發這片肥沃的土地,所以康熙頒佈瞭《招民填川詔》,而且政策十分優惠。如果有百姓主動遷居四川,前六個年頭根本不用交稅。而鼓勵百姓去四川開墾的官員,也能得到額外的嘉獎。
於是,四面八方的居民抵達瞭四川。與此同時,辣椒也被帶到瞭這片地方。當辣椒與本地原有的花椒接觸後,一場風雲際會就此開始。從此,麻辣鮮香的川菜漸漸成型,並很快席卷瞭蜀中大地。
當時人們從未想過,在數百年之後,這種刺激的味道會橫掃天下,讓無數人為之傾倒,為之癡狂。
(三)麻辣的旅行
中國有一個神奇的網站叫做知乎,據說這個網站上很多用戶,都過著“年薪百萬、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生活。但諷刺的是,在這個網站上最火爆的幾個問題,通常都是這樣的:
一元錢能在淘寶上買到什麼樣的寶貝?
如何裝修50平米以下的房子?
這說明瞭一個問題,真正有錢有閑的人還是少數。絕大多數的人,其實仍然窮得很。對於他們來說,廉價而美味的東西,才是真正的美食。
早期的川菜,便廣受漕運從業者的喜愛。這些人的工作強度很大,所以需要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補充營養,但他們又沒那麼有錢,隻能選擇下水、邊角碎料的肉類做菜。這些東西的味道並不太好,所以他們用大量辣椒來遮蓋其味道,從而衍生出瞭毛血旺、紅油火鍋等吃法。順著漕運遍佈的江河,辣椒很快便傳播到瞭各處,成為瞭廣受追捧的調味品。
時至如今,仍有很多人對這種“重口味”的調味料情有獨鐘。於是,麻辣小龍蝦、絕味鴨脖、重慶小面等食物應運而生。這些食品,昭示著人們口味的轉變,也意味著辣椒與我們的距離,已經越來越近瞭。

勾起無限回憶的小龍蝦
這些就是廉價麻辣的極致嗎?當然不是,我們別忘瞭,有一種人間美味的名字,叫做辣條。

無名辣條
辣條多半用大豆制成,兼有濃鬱的咸味和辣味。雖然價格便宜,但其銷量極為可觀,堪稱“薄利多銷”的典范。而辣條界的“扛把子”衛龍辣條,其市值更是高達500億,讓人瞠目結舌。
正所謂:“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辣條其物,堪稱是“下裡巴人”的極致瞭。
唯有這些“下裡巴人”的食物,才能得到普通人的追捧。
(四)辣味人生與時代顛覆
廉價意味著能在下層大范圍流行。但另一方面,在封建官僚和帝王的眼裡,辣椒不過是山野小吃,根本不值一提。想要登上大雅之堂,自然勢比登天。
當變革來臨時,一切都將被顛覆,從社會階層到大眾的口味,其實都是如此。
當封建王朝滅絕後,新崛起的平民階層,當然不會放過打破舊秩序的機會。他們要將自己的生活習慣推廣開來,使其成為新時代的標準。於是,中規中矩的官府菜漸漸式微,辣椒卻成為瞭突然崛起的黑馬。它的號召力一路飆升,最終得到瞭今天的地位。
變革與巔峰不分國界。早在歐洲時期,土豆一度是歐洲最為廉價、而且不被主流社會認可的食物。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卻並沒有那麼漫長復雜的歷史,所以美國人絕無歧視土豆的想法,並將其接納到瞭國內。借助消費主義的東風,美國人將土豆加工為薯條、薯片等食物,並將其作為美國文化的象征,反而輸入到歐洲一帶,從而讓土豆打瞭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哪怕有太平洋相隔,但食物地位的變遷史,居然達到瞭高度的相似。
辣椒的背後有著歷史,歷史的背後則隱藏著文化。當辣椒在傳入中國後,便漸漸適應瞭中國人的口味,也被賦予瞭全新的含義。這種調味料的背後,映照出瞭時代的變革,更成為瞭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