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沒有改變明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說張居正死得剛剛好?
張居正沒有改變明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說張居正死得剛剛好?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張居正萬歷十年故去,其實時間正好兒。萬歷十年故去,保留瞭自身在歷史的地位。時間再長,要麼眼看著自己的改革成果丟失、天下大亂;要麼江山失去。
因為,張居正被人評價的兩大歷史貢獻:一:一條鞭法;二:考成法的問題那時還都沒有開始顯現。
(1)張居正並沒有改變“明亡的根本原因”
張居正作為臣,他說領導的改革(也有人認為夠不上改革隻能被稱為革新)並沒有改變以下兩個問題。

其一:商業對政壇的侵襲。
張居正和張四維、王崇古等大官商的合作緊密,最終又因為矛盾而在死後被清算。而這些人,也是後來萬歷掙不上稅(甚至不去征)的主要人群。
因為商業化發展,所引發的明朝傳統儒傢文化、傳統秩序的崩塌,而這種崩塌卻沒有帶來歐洲那樣的資本主義階層的崛起壯大。
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並不強大,即使強大如江南的資本主義萌芽,其後來所領導的市民運動,也隻是針對閹黨,並沒有針對封建社會、特別是封建帝王的綱領。他們所能用的仍然是傳統儒傢早已確定的思想——仁君。

其二:並沒有改變朱元璋父子設計的——藩王“豢養”政策,以及一大批土地兼並的根本所在,由此,根本無法抑制流民問題。如果想改變,以張居正作為臣子的身份,他是沒有辦法改變的——頂層設計問題隻能靠最高統治者拍板。
張居正所能多收上來的稅,連藩王一個問題都解決不瞭。更何況,包括徐階在內等大批退休官員土地兼並(買房買地)所造成的流民問題。
(2)一條鞭法和考成法的各項問題在張居正死後出現
“一條鞭法”要求白銀繳稅,當初實行前葛守禮等人就認為應該:分地區執行,南方多銀、北方少銀、西北貧銀,全都交白銀很多地區沒有白銀。但張居正並沒有考慮這一點。而是“一刀切”執行,雖然在短期內擴大瞭財政收入,但卻造成西部地區在有白銀積累情況下,可以度過初期的稅收。

但當自然災害、吏治因為熟悉“一條鞭法”的剝削方式後采用新的形勢貪腐(交白銀貪腐總比交糧食貪腐容易)等,西部流民眾多、賣兒賣女賣房子賣地的情況比較普遍。
否則,我們就很難明白:為什麼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三大思想傢”都主張“廢銀”瞭。因為,他們經過那個時代。
至於“考成法”,因為“以人治國”的問題,淪為“黨爭”的手段根本就不用說。
朱元璋用紙幣穩定大明,為何崇禎用紙幣卻是勞民傷財
龍鳳政權北伐大敗,朱元璋何以滅元成功
李成梁、戚繼光皆天下馳名,人生結局卻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