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齊國和燕國當初前期關系這麼好 為何最後關系會如此冷漠呢

齊國和燕國當初前期關系這麼好 為何最後關系會如此冷漠呢

時間:2019-07-15 11:04:1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還不知道:齊國和燕國恩怨情仇是什麼樣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眾所周知,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後,為管理其獲得的大片土地,開始實施封建制度,由此大量皇親國戚和有功之臣都獲得瞭屬於自己的領地,建立瞭自己的國傢,這也成瞭周朝時期分佈在中原大地上一百多個大大小小國傢的由來。在這些國傢之中,齊國是周武王分封給他老丈人薑子牙(薑太公)的地盤,燕國則是分封給他弟弟召公奭(shì)的地盤,畢竟都是一傢人,那時候兩國之間的關系還是非常好的,因為大傢隻有一個共同目標:維護周朝的統一。

周朝分封諸侯

春秋時期,山戎(又稱北戎)在北方為患,屢次騷擾燕國,使得燕國不得不將國都從薊城(今北京地區)往南遷到瞭臨易(今河北雄安新區)。後來由於山戎的威脅越來越大,但燕國已經是退無可退,幾乎到瞭要被滅亡的境地,不堪其擾的燕莊公隻得向“尊王攘夷”的春秋首霸齊桓公求助。齊桓公作為當時的諸侯霸主,也有解救列國於危難之中的義務,而且燕國處在齊國的北面,唇亡而齒寒,於是果斷出兵幫助燕國討伐山戎,從而成功地幫助燕國消除瞭禍患。事後,為瞭表示感謝的燕莊公親自送齊桓公回國,不知不覺就送到瞭齊國境內(按當時的禮制,諸侯之間相送是不能出自己國境的),這時候齊桓公對燕莊公說:“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把燕莊公所送到的地方全部劃歸燕國,燕莊公簡直就是感激涕零(不但救瞭命,還送土地)。

齊桓公挽救瞭面臨滅亡的燕國

兩國很好的關系一直維持到戰國的齊宣王時期才出現瞭變化,雖然那時的齊國國君已經不再姓薑而是姓田,但是齊國畢竟還是那個齊國。當時燕國的國君燕王噲因為受到燕國國相子之及其黨羽的蠱惑,決定仿效上古先賢堯舜之德將王位禪讓給國相子之,自己則移居別宮,北面稱臣。此舉看似有點讓賢的意思,但實際上破壞瞭人倫綱常,引起瞭很多人的不滿,其中太子平和將軍市被直接率軍攻打子之,結果反被子之打敗,市被被殺,太子平也被迫逃亡。燕國國內的這場內亂持續瞭好幾個月,《史記》中這樣描述:“因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歷史上後來稱之為“子之之亂”。

燕國子之之亂

齊國國君齊宣王(齊威王的兒子)聽說此事以後,決定趁機攻占燕國。他派大將匡章率領大軍打著幫助太子平匡扶正義的名義討伐子之,痛恨子之的燕國人紛紛放棄抵抗,夾道歡迎齊軍的到來,結果齊國很快就攻占瞭燕國的都城,燕王噲自縊而亡,子之則被剁成肉泥。然而讓燕國人沒想到的是,齊軍在所到之處大肆燒殺搶掠,而且還“毀其宗廟,遷其重器”,連臨近的中山國都趁機攻占瞭燕國的十幾座城池,燕國眼看就要被瓜分瞭。憤怒的燕國人紛紛怒懟齊國軍隊,兩國也由此結成瞭世仇。

齊軍在燕國燒殺搶掠

還好這時候秦、趙等國並不想燕國就此滅亡,更不想坐視齊國做大,在他們的幫助之下,燕國人最終趕跑瞭齊軍,迎立瞭流亡在外的公子姬職回國即位,是為燕昭王。燕昭王即位以後,一方面招賢納士,勵精圖治,意欲振興傷痕累累的燕國,另一方面時刻不忘報齊國之仇,並制定瞭“誘齊滅宋、孤立齊國”的方針,派蘇秦出使離間齊國。在蘇秦的策動之下,齊國國君齊湣王(齊宣王的兒子)果然妄想獨吞宋國,從而順利引起瞭列國不滿,燕昭王趁機派出大將樂毅組織“五國伐齊”,一舉攻滅瞭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最後隻剩莒和即墨沒有攻下),齊國幾乎滅亡。雖然後來田單力挽狂瀾挽救瞭岌岌可危的齊國,但是齊國也從此元氣大傷,兩國的關系可以說是降到瞭冰點。

樂毅伐齊

一直到秦國攻滅燕國時,齊國始終都選擇瞭坐視不理,但是等燕國被滅後,齊國也不得不選擇瞭投降,至此兩國的恩怨情仇才終於有瞭一個瞭結。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