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漢朝時期的人是怎麼過年的 和現代比有什麼區別呢

漢朝時期的人是怎麼過年的 和現代比有什麼區別呢

時間:2019-07-15 14:58:3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漢朝時期是怎麼過年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說到中國文化,漢代永遠是個繞不過去的朝代。很多中華文化的符號都與它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過年也是一樣。

在早期的夏朝制定的夏歷中,一年是以正月為開始的。但商朝就改瞭,改成以十二月為一年之初,到周朝又往前推進瞭一個月,變成十一起為一年之始。漢初沿用秦制,秦朝認為自己是水德,把每年的開始定在十月。一直到漢武帝時,著手“改正朔易服色”,將一歲之首改回到元月。

當時沒有春節這個稱呼。春節這個名稱是民國之後的事情。在漢朝時,正月初一這個日子被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等。而過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全傢一起祭拜祖先瞭。但現代春節的很多習俗,在當時已經開始出現瞭。

祭灶神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升天。每年到臘月二十三,傢傢戶戶都會供上糖瓜,寓意用糖瓜粘住灶王爺的嘴,讓他上天說不出壞話。灶王爺和糖瓜都是後來的產物,但祭灶神則在先秦就已經開始瞭。

灶神負責創造食物,在古代可是一位重要的神靈。先秦時在每年的十二月末就有“臘祭”,除瞭祭祀祖先之外,還包括瞭五祀:灶神、門神、行神、戶神和土神(中雷)。但灶王爺上天的傳說始見於晉朝,漢朝有沒有就不知道瞭。

大掃除

舊時習俗,每年臘月二十四掃房子。而根據《呂氏春秋》,這個習俗在堯舜時代就已經有瞭。堯舜過於遙遠,但至少說明先秦就已經有瞭年前大掃除的習俗。

在年前把這件事作為一個重要儀式舉行,是寄托瞭我們希望在新一年中“除舊佈新”的美好願望。掃出去的不隻是塵土,還有舊一年中所有不好的和不順利的。時至如今,進入現代社會,雖然臘月二十四很多時候不放假,但大多數傢庭還要找時間進行徹底的掃除,也是希望來年能夠更好。

年夜飯

年夜飯來源於古代祭祀。年末年初之時,全傢一起祭拜祖先是漢代過年的必選項。古代都是大傢族,真正團圓在一起並不容易,而這時則是為數不多最有可能齊全的時刻。

祭祀完畢,除瞭供品之外,全傢團聚吃的一餐飯也是一年中最豐富的一餐。隻不過吃的東西和現代的不同。現在過年必備的餃子,要到東漢末年才由醫聖張仲景發明。而餛飩這個名字是到唐朝才有的。很多地方過年吃年糕,這是起於宋盛於明的食品……

壓歲錢

關於壓歲錢的最早記載就是出現在漢朝。當時不叫壓歲錢,叫厭勝錢或壓勝錢。隻是這種錢不是真正的貨幣,而是一種紀念幣或遊戲幣。它的正面通常是一些吉祥話,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等,背面則一般是吉祥圖案,如龍鳳、龜蛇、星辰等。它不能作為真正的錢幣,隻是作為一種“吉祥辟邪”的飾品佩戴在身上。

壓歲錢的習俗一直保持到今天,隻是其中的意味早已相差十萬八千裡瞭。

拜年

東漢的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就記載:正旦那天祭祀完,子婦曾孫都各自用椒酒和柏酒向傢長敬酒。大傢舉杯祝壽,一片歡樂……

事實上在漢代,拜年分三種。首先是向逝去的祖先拜年,其次是向一傢之長拜年。第三種是同輩親朋相互問候,不知是不是慶祝對方沒有被年獸吃掉?如果是官員,新年的朝賀更是頭等大事,即便不去見皇帝,新年伊始向自己的長官到賀也是必要的。

近十年,每每聽到朋友們說年味兒淡瞭。禁放鞭炮其實並不是什麼不得瞭的,宋朝之前也沒有鞭炮這回事。隻是我們忙碌的現代人,漸漸將過年退化成瞭一個假期,一個儀式。缺少瞭對傳統的敬畏,隻求形似不求根源,以現代科技的發達,過年這些事兒,坐在沙發裡,下幾個APP,拜年話、壓歲錢這些手指動動就行瞭,就是年夜飯,你要是點一批豐盛的外賣也沒人攔得住。隻是這年味兒,自然是越來越淡瞭。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