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連騎馬射箭都不會 ,為什麼會成為第一個真正"文武雙全"的名將?
杜預第一個真正"文武雙全"的名將 卻連騎馬射箭都不會 ,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杜預和諸葛亮都名列武廟七十二將。唐太宗貞觀年間,杜預進入文廟,配享孔子。明成祖永樂年間,諸葛亮也進瞭文廟,得到瞭在孔子身邊站隊的待遇。
所以說,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文武雙全”的名將就是——杜預。
杜預出身京兆杜傢,傢族勢力不容小覷。
杜預的老祖宗是西漢禦史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在麒麟閣十一功臣中排名第七。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杜牧都是杜預的後代。
在當時,杜預的爸爸杜恕因為站隊的關系,卷入司馬氏和曹氏的爭鬥中,仕途曲折,最終被人陷害致死。
等到瞭杜預這一代,司馬氏掌權,杜預做瞭司馬懿的女婿,是司馬昭的小舅子,更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姑父。
妥妥的榮華富貴。
杜預不是那種隻知享樂的紈絝子弟,是個超級學霸。
他從小博覽群書,對經濟、政治、歷法、法律、數學、史學和工程等學科都有研究。
當時的人曾給他起個“杜武庫”的綽號,稱贊他博學,是個通才,就像武器庫一樣,無所不有。
但杜預不像是一個名將。
杜預“身不跨馬,射不穿札”,杜預居然不騎馬,射箭也不行,作為一個名將,武力值可以不高,但小兵級別的軍事素質總該有吧?
看看“杜武庫”的武器庫裡都有些啥大傢夥。
杜預是個經學大傢,“《左傳》狂人”,他寫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是《左傳》註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收入《十三經註疏》中。
杜預參與晉朝律法的修訂,承擔瞭《晉律》編纂的主要工作,不但首次把法律和規章區分開來,還進行瞭大量的司法解釋,後人稱贊《晉律》“實曰輕平,稱為簡易”。
杜預精通歷法天文,他發現當時通行的歷法存在偏差,他經過計算,糾正瞭其中的錯誤,修訂出《二元乾度歷》,通行於世。
杜預主持建造瞭一座富平津黃河大橋,世稱“河橋”,解決瞭洛陽的交通問題。而當年,杜預的爺爺杜畿就是在河橋附近的孟津修造龍船,在龍船試水時遇難的。
杜預曾經擔任財政部長(度支尚書)七年之久,期間提出過五十多項治國治軍的建議,包括常平倉的興建、糧價調整、鹽運管理、邊防建置等等。
“欹(qī)器”是一種類似沙漏的計時器,因為它“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征,又被治國者當作警示物。西晉的時候,“欹器”早已失傳,杜預居然憑借古籍的記載把“欹器”給復制出來瞭。
杜預第一次涉足軍界就差點丟瞭性命。
當時,41歲的杜預被派到主持滅蜀之戰的鐘會軍中擔任長史,蜀漢滅亡後,鐘會謀反,杜預的很多同事都被亂兵殺死,“唯預以智獲免”,但史書沒有記載杜預逃出生天的具體過程。
杜預同情鄧艾的遭遇,是少數要求為鄧艾伸冤的將領。
杜預的第二份軍職是在甘肅天水,當時叫秦州,結果碰到瞭一個和他不對付的上司。
這個上司想借刀殺人,借著鮮卑人造反,逼著隻有三百士兵的杜預去送死,杜預強硬地拒絕,上司找瞭個罪名,將杜預逮捕,送交給廷尉治罪,還好杜預的老婆是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才被赦免。
看起來,杜預並不適合在軍界發展,直到一個人的臨終推薦,這個人就是長期在晉吳邊境和吳國對峙的羊祜。
羊祜一生的最大遺憾就是沒有親手滅掉吳國,他臨終時向晉武帝司馬炎推薦瞭杜預,讓杜預接手完成自己的心願。
杜預在滅吳之戰中並非擔當進攻主力,他最大的貢獻是讓朝廷下決心。
當時,杜預按照羊祜的戰略,用計奪取瞭吳國的西部重鎮西陵,成功打開瞭滅吳的大門,但朝廷的反對派認為時機尚不成熟,說服司馬炎推遲全面進攻。
杜預接連三次上書請戰,詳細分析戰局,認為滅吳戰爭穩操勝券,司馬炎終於下定決心。
其實,當時的局勢已經很明朗,吳國一片混亂,根本不是西晉的對手,朝中的反對聲音無非就是擔心被人立功的陰暗心理作祟,拖延下去隻會使局勢發生變化,增加滅吳的難度。
杜預曾經在攻占江陵後說過這樣一句話,“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這就是成語“勢如破竹”的出典。
滅國之戰總是會出現搶功的現象。
當初的滅蜀之戰,鄧艾孤註一擲搶瞭鐘會的風頭,最後兩人雙雙喪命。
如今的滅吳之戰,又出瞭個沿江直進、勢如破竹的王濬,但杜預不是小肚雞腸的鐘會。
王濬是個老將,擔任益州刺史的他順江直下,船隊在荊州的時候,接受杜預的指揮,杜預說,王濬的部隊可以根據戰爭的發展,自行指揮,最好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直下南京。
而相比杜預,揚州前線的主將王渾則擔心王濬奪得頭功,百般刁難。
相比之下,高下立判。
杜預在滅吳之戰中,起到的是統領全局、拾遺補缺的作用。大軍東進,杜預則掃除沿岸反抗勢力,還分兵南下,確保戰爭按照計劃推進。
王濬攻破南京,奪得滅吳之戰的首功,但東吳人最恨的還是杜預。
杜預有大脖子病,吳人就給狗脖子上戴個水瓢,看見長包的樹,寫上“杜預頸”,然後砍掉,借以發泄對杜預的仇恨。
關於杜預還有一則玄幻傳說,居然還寫在瞭《晉書》上。
“預初在荊州,因宴集,醉臥齋中。外人聞嘔吐聲,竊窺於戶,止見一大蛇垂頭而吐。”
原來,杜預是個蛇精,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