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74歲老來得子,一直危中求安!誰知兒子卻太過猖狂不得善終!

74歲老來得子,一直危中求安!誰知兒子卻太過猖狂不得善終!

時間:2019-07-16 13:54:0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74歲老來得子,一直危中求安!誰知兒子卻太過猖狂不得善終!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在《三國演義》裡,鐘繇的存在感很低,但是這個存在感很低的人,在曹魏建立時,卻高居相國之位,深受曹丕的敬重。

即便是到瞭現在,我們仍在默默使用他的知識產權——楷書。

用大象無形大音無聲來形象鐘繇,比較貼切。

在小說裡,鐘繇的兒子——鐘會比他爹有名。

生於公元151年的鐘繇,是在74歲高齡時,生下幼子鐘會。

74歲還能生出寶貝兒子,鐘繇除瞭腿腳不太方便外,身體還是可以。

隻是鐘繇不會想到,這個聰明過人的小兒子,在公元264年滅瞭蜀國後,起兵造反不成被殺。

老子穩,兒子狂,這種差異可能源於不同的成長環境。

鐘繇成長於東漢末年的亂世,而鐘會成長於魏國太尉之傢。

父子二人,都是聰慧過人,但鐘繇需要靠叔父資助,才能專心讀書,舉為孝廉後,混到40好幾,仍是黃門侍郎。

這說明,鐘繇並非世族出身。

公元195年,鐘繇幫助漢獻帝逃出長安。此後,被朝廷先後拜為禦史中丞、侍中、尚書仆射,按功勞封為東武亭侯。

公元199年,是鐘繇人生的一個轉折。

經荀彧推薦,他被曹操任命為司隸校尉、持節,都督關中諸軍。

這個時候的關中,是個大火坑。

馬騰、韓遂等人手握重兵,處於割據狀態,隨時隨地都可能反過來咬曹操一口。

此時,曹操和袁紹即將開戰。這一口,足以致命。曹操頭疼——誰能罩住這個大火坑?

48歲的鐘繇,沒辜負曹操的期望、荀彧的推薦。

他到長安之後,給馬騰、韓遂寫信,掰開餑餑說餡,啥是利,啥是害,啥是福,啥是禍,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上兵伐謀,攻心為上。

鐘繇的信,解決瞭武力不能解決的問題,馬騰和韓遂都送兒子到朝廷,作為人質。

關中穩定,曹操第二年和袁紹在官渡開打,鐘繇給曹操送來2000匹戰馬。

曹操表揚鐘繇,這太應急瞭,大功一件!

填關中這個大火坑,鐘繇填瞭12年,從公元199年到公元211年。

從漢獻帝西遷後,原來人口超過百萬的洛陽地區,成為一片廢墟,幾乎沒有什麼老百姓瞭。

鐘繇治理12年,平定兩次大叛亂,還遷徒和招納人口,使洛陽人口逐漸恢復和充實,為將來曹魏定都洛陽打下瞭基礎。

把大火坑改造成瞭大都市,這就是低調鐘繇的最大業績。

公元213年,魏國建立,鐘繇升為相國。

公元217年,曹丕為魏太子,送給鐘繇一口“五熟釜”——一種分為五格的鍋,可以同時煮不同的食物,不是一鍋出,勝似一鍋出。

“五熟釜”上,銘刻著:於赫有魏,作漢籓輔。厥相惟鍾,實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寮師師,楷茲度矩。

這是表揚相國鐘繇實幹,像心臟和脊梁一樣重要,是百官的師長,眾人的楷模。

曹丕稱帝後,任命鐘繇為廷尉,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部長。

公元223年,鐘繇為太尉。

公元225年,鐘繇再添一子,鐘會。

公元226年,曹睿即位,鐘繇遷為太傅。公元230年,鐘繇去世,曹睿身穿素服,親自去吊唁。

34年後,他的聰明兒子鐘會滅掉蜀國後,覺得功名蓋世,居功自傲,無人能敵,舉兵反叛,卻很快被殺,將一場大勝局,變成一場大敗局。

父與子的區別,在於鐘繇一直是危中求安,知道事難,所以能安,鐘會一直是安中求成,以為事易,所以速敗。

如果鐘繇知道鐘會造反,他會說什麼呢?也許會說:兒子,你吃的苦太少瞭!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