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一大切齒之恨!13萬漢軍對陣匈奴竟一箭不發?
漢朝一大切齒之恨!13萬漢軍對陣匈奴竟一箭不發?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禦駕親征,遠征匈奴,不料劉邦在白登被圍,差點做瞭匈奴冒頓單於俘虜,漢匈之間從此結怨。漢王朝意識到自己的國力不足,隻能通過屈辱的和親政策,開始瞭對匈奴長達七十多年的戰略守勢。呂後執政期間,發生過冒頓單於遺書謾呂後的事件,西漢朝廷的忍氣吞聲,更加助長瞭匈奴的囂張氣焰。這兩個事件,與之後漢景帝後期的“凌辱之恨”,一起被稱為漢朝三大切齒之恨。

劉邦
公元前168年,匈奴背信棄義,大舉竄犯上谷、漁陽、雲中三地,所過之地屍橫遍野,寸草不生。忍無可忍的漢文帝拍案而起,決心重兵反擊匈奴。這一次,漢文帝咬牙動瞭血本,調集瞭13萬大軍出兵迎敵,意圖重創匈奴,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瞭。漢軍主力集中在前線後,不但不敢與匈奴交鋒,相反卻眼睜睜看著匈奴燒殺搶掠。

呂後
直到一個月後,匈奴才滿載著大批擄掠的人口、財物,洋洋得意地在漢軍眼皮底下抜馬北歸。而集結邊境的13萬漢軍,不但一箭不發,相反“禮送”匈奴人離境。一場近乎恥辱的戰爭,殘酷的現實讓漢文帝憤懣不已,他很難想象,為什麼經過10年多的勵精圖治,漢朝仍然對囂張的匈奴無可奈何。

冒頓單於
漢朝打不過匈奴,當然有很多原因,其中比較重要的幾條。一是漢軍當時沒有強大的騎兵部隊,在機動性上差匈奴太遠,往往是追追不上,追上瞭又打不過。二是長期以來對匈奴作戰的失敗,以及匈奴人屢次入寇搶掠的現實,讓漢朝上層軍方人物普遍患上瞭“恐匈癥”,反正打到最後也要和親,何必白白付出傷亡?

漢文帝
三是當時的朝廷百官,要麼是大罵匈奴,要求主動出擊,卻拿不出實際的辦法;要麼是拿出白登之圍嚇唬人,主張繼續對匈奴和親,拿女人金錢換和平。四是諸侯國的掣肘,造成西漢帝國作戰內外交困的局面。僅從軍隊的戰鬥力來說,漢軍未必不能與匈奴一戰,至少依托長城進行防禦完全是沒有問題的。一旦和匈奴發生長期的戰爭,無論勝敗,中央力量會嚴重削弱,那麼列國割據爭霸的情景,很有可能再次重演。如上種種,導致橫掃中原的漢軍,在面對匈奴的時候,長期處於膿包狀態。

漢武帝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才開始反擊匈奴,拉開瞭長達四十四年的漢匈大戰的大幕,大漢從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