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超高評價的亡國之君!崇禎除瞭勤政似乎沒啥優點瞭!
歷史上超高評價的亡國之君!崇禎除瞭勤政似乎沒啥優點瞭!今天給大傢帶來瞭相關內容,和大傢一起分享。
公元1644年,隨著衣衫破爛、滿眼絕望的崇禎吊死在瞭一棵歪脖子樹上,曾經盛極一時的明朝正式成為瞭歷史。而亡國之君崇禎也因勤政、盡力挽救明朝這艘破船所做出的努力收獲瞭滿滿的同情,並得到瞭不同於以往亡國之君的超高評價: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

崇禎
史學界一直有明朝亡於萬歷之說,也正因為萬歷的怠政、軍事上的重大失利使得後金崛起成為瞭明朝不可忽視的勁敵,最終演變成為瞭明朝最大的外患;而崇禎的兄長明熹宗養瞭一隻惡狗魏忠賢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且貪腐成性,導致帝國內部起義連綿不斷,鑄就瞭明朝的內憂。如此內憂外患的縱橫交錯似乎都印證瞭一點:崇禎接手的攤子是有多爛,也似乎為他充當明朝覆亡的背鍋俠喊冤不斷。
但拋開這些繁冗的細節來看一個數字,似乎有那麼一點不是這個味道。崇禎執政期長達17年,也即意味著他的兄長將這麼爛的一個攤子交給他,明朝還支撐瞭17年。

崇禎上吊
17年什麼概念?在混亂的南北朝階段,最長的劉宋王朝不過才59年,最短的蕭齊王朝也不過才23年。到瞭五代十國階段,朝代更迭更如走馬觀花一樣頻繁。所以說這麼長的時間,足夠崇禎好好醞釀國策、一施拳腳,將國傢政權打上濃濃的個人特色。
那是不是被權臣架空,施展不出拳腳呢?沒辦法做到政令暢通呢?
眾所周知,強大的唐朝因安史之亂進入瞭藩鎮割據的局面,從此唐朝中央政府權力大為削弱,不僅如此,雪上加霜的是:手握兵權的宦官登上歷史舞臺,權力大到可以對皇帝行廢立之事。

影視劇中的李自成
正是由於權力未能集中到合法的唐朝皇帝手中,致使各實力派相互不服,動不動就大打出手,進一步加劇瞭唐朝朝政的腐敗和政權的分崩離析。因此,雖然唐朝皇帝名義上位列國傢最高統治者,但著實被宦官玩弄於股掌之中,形同傀儡。
但反觀崇禎,雖然表面看,他兄長留下的惡狗魏忠賢已然登頂九千歲,權力大到隨時可以將其取而代之,但實際情況是:在他這個根正苗紅的萬歲面前,魏忠賢終究是紙老虎,不堪一擊。最終,魏忠賢的輕易倒臺很能說明這個九千歲本就不足為慮。

影視劇中的魏忠賢
不僅如此,崇禎登臺前,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權勢熏天,而對立派東林黨則被被打壓得可憐兮兮。崇禎一登臺,隻幾個動作就輕易扳倒“閹黨”,重用東林黨,並破格提拔年輕的魏藻德為內閣首輔,足可以證明他的權力仍不可撼動,是名副其實的國傢最高統治者,這不知比那些傀儡的末代帝王好上多少倍,倘若漢獻帝也有這等權力,給他17年會如何?
而且,崇禎還有明君的特質——不荒淫無道、沉湎酒色,不僅如此,還很勤政節約,不亂花錢。
如此說來:崇禎啥都有瞭,而且在位時間夠長,那為何挽救不瞭大明?總不能說不是崇禎不努力,隻因對手太強大這樣的推脫之語吧。
對於這個問題,已有很多答案。個人隻想說一點,縱使崇禎啥都有瞭,但沒有這一點全都白搭。

影視劇中的魏忠賢
這一點便是責任擔當,而崇禎恰恰極度缺乏。
崇禎很勤政,貌似也很民主,一有問題便召開內閣會議讓大傢發表意見、舉手表決。比如李自成在即將攻破北京城門之時,曾提出瞭一個要求:隻要崇禎封他為王,他立馬歸順明朝,並且率兵攻打清軍。
雖然封異姓王有違祖制,但明朝滅亡在即,既然有一條生路擺在眼前何不死馬當活馬醫呢?但崇禎偏要大傢給意見。當魏藻德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就是不吱聲時,崇禎著急之餘說道:“你有什麼想法快說啊,我立馬差人去辦”。
這麼說貌似明朝不是他的,是魏藻德的。

影視劇中的魏藻德
在面對要不要國都南遷、延續國祚時,崇禎一如既往召開禦前會議進行舉手表決。結果眾人也是莫衷一是,不僅毫無結果,而且延誤瞭南遷的時機。
按理說非常時期就得采用非常手段,哪能這麼頻繁地開會墨跡呢?再說瞭,明朝是他崇禎的明朝,他也是最高統治者,遇此非常時期難道不應當機立斷、果斷決策嗎,還管那些祖宗傢法、聖人之道作何用處呢?
所以說,崇禎缺乏的是責任擔當,縱使他手握帝國最高統治大權,縱使他執政時間足夠長,縱使他很勤政,但沒有責任擔當,一切均是白搭。
如此說來,崇禎除瞭勤政,似乎沒啥優點瞭。也難怪有人說,他越勤政國傢就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