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唐朝時期的吃貨有多可怕 為吃大米和一個國打瞭7年的仗
時間:2019-07-17 16:30:5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唐朝的吃貨到底有多可怕,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大傢夥兒都知道東北大米好吃,但是你們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東北就產大米瞭嗎?據北宋歐陽修主持編撰的《新唐書·渤海傳》記載:早在唐代,東北地區就已經引進瞭中原先進的水利灌溉和水稻栽培技術,開始產大米瞭。

由於地理環境優越,當時的東北種植著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大米——響水大米,據說此米不僅營養豐富,吃後可以快速恢復體力,因為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對女子養顏美容還有一定的功效之效,所以深受當地王公貴族喜愛。渤海國和唐朝交好以後,當時渤海國進貢給唐王朝的貢品之中,就有“太白之鹿、率濱之馬、盧城之稻、北海之鰭”的描述,其中的“盧城之稻”指的就是響水大米,據說武則天就很喜歡吃這種大米,響水大米的歷史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69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首領李盡忠叛周,殺營州都督趙文翽。事發後,武周女皇武則天派曹仁師統率大軍前去鎮壓,被擊敗,其後周軍聯合後突厥汗國的默啜可汗,才把營州之亂平定瞭。營州之亂是平定瞭,但是響水大米卻吃不上瞭。原來營州之亂後,靺鞨的大祚榮趁機在(今吉林敦化縣敖東城)建立政權,自稱“震國王”,並借助天門嶺的復雜地形,“合高麗、靺鞨之眾”,大敗唐軍,兩國成瞭你死我活的敵對關系。

大祚榮為瞭鞏固震國政權,不但在建國之後便立即遣使與突厥結盟,而且又通好南面的新羅,巧妙地在強權林立的四鄰之間斡旋,成為東北的一大新興勢力。為瞭能重新吃上響水大米,唐朝跟渤海國打瞭7年仗,未能占到什麼便宜。

705年,唐中宗復位後,才重新招撫大祚榮,但因為“會契丹與突厥連歲寇邊,使命不達”。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的713年,渤海國的響水大米才再次出現的唐朝宮廷的餐桌上。
閱讀全文
下壹篇:返回列表
熱點文章更多>>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