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後期腐敗到什麼程度?國難當頭,國丈卻還要中飽私囊!
明朝中後期腐敗到什麼程度?國難當頭,國丈卻還要中飽私囊!今天給大傢帶來瞭相關內容,和大傢一起分享。
這個要從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格局來說,自從朱棣登基以後皇帝大多親信宦官以牽制朝臣,從這些上位者的態度中隻是讓幾方勢力達成一些制約與平衡,而沒有象洪武時期那樣對貪腐態度的零容忍。各個時期的帝王親信宦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宦官的根基是皇帝;沒有瞭皇帝,宦官的一切都是虛無的,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朝臣最恨的就是他們;所以宦官首要的就是維護皇權,再者就是針對朝臣拿捏他們的錯誤及把柄,對皇帝以表忠心。中後期的明朝已經腐敗到瞭極致,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些腐敗當然無法逃避皇帝的眼睛,但是除瞭洪武及永樂以外都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清洗貪腐勢力,不是這些皇帝不想,而是已經做不到瞭。崇禎時期最有錢的不是皇帝而是內閣,經歷過洪武的文官們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天下隻是你朱皇帝的天下,而文官們想的卻是盡量多撈一些,至於國傢是否會被滅亡那是你一個人的事兒。當時在賑災及剿滅各地農民起義的時候崇禎手上已經沒有什麼錢瞭,所以要內閣做出表率,讓他們帶個頭希望各級官員可以貢獻出一部分私產。國難當頭、一位60多歲的普通老百姓、顫顫巍巍的來到戶部熱淚長流、捐出瞭自己一生積攢的400兩銀子、崇禎得知後很是感動、
賜封其為“錦衣千戶”之職、老百姓們為瞭救國傾其全部傢當。而那些穿著綾羅綢緞、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百官們呢?內閣首輔魏藻德隻捐瞭600兩、太監首富王之心捐瞭一萬兩、其餘的大多數都是幾千兩幾百兩。跟老百姓想比百官顯得更加的不堪、甚至為瞭逃避鬧出各種各樣的笑話、就是為瞭做給崇禎看、我就是沒錢瞭、你能把我怎麼著。看到這樣的情況、崇禎有急又怒不得己他想出瞭一個辦法、自己的嶽父周奎是個富豪、崇禎想讓其帶頭捐獻10萬兩、好讓其他大臣效仿。讓太監去問周奎要錢時、他又哭又鬧並稱沒有那麼多銀子、說的自己是個清廉節儉兩袖清風的好官、最後隻肯捐一萬。崇禎退讓瞭一步並堅決讓其在捐出一萬兩來、奇葩的周奎竟然進宮去找自己的女兒、
周皇後讓其深明大義、自己掏腰包給瞭周奎5000兩、這周奎卻將女兒給的5000兩隻捐出3000兩、剩下的2000兩補自己的虧損、難道都不想想、國不在要錢有什麼用呢。最後零零散散籌集20萬兩、崇禎徹底絕望瞭、身為皇帝他已經低聲下氣的乞求百官募捐救國、百官依然不肯多拿出一些救國,不久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殺、大明覆亡、那些權貴們也被李自成一一抄傢、傢產上繳充當國庫。如果當時大傢都齊心協力或許明朝還不至於覆亡。

至於為何不抄傢,這就是當時文官集團的把戲瞭,上至內閣下至小吏都有貪腐,而且頗巨,為何抄傢都搜不到銀子呢,這個根源要從洪武時期說起,當時是貪污60兩白銀斬首,所殺戮官員不下十萬,各級官員經歷過血的教訓之後想出瞭各種辦法應對。由於洪武時期對貪官的殺戮多大,他們這些官員們也想到瞭辦法,自己有田產的不記錄在自己名下,而是弄到親戚、妻戚身上,這樣就發現不到他們身上有多餘的財產瞭,更有甚者把自己的田產記錄在流民及死人身上。
不隻是官員貪腐嚴重,下面的小吏也通過自己手中的權力撈好處,戶部主管丈量田地的官員去到下面的時候,與當地官員富戶勾結,少記錄富戶的田地數目,更有甚者虛報普通人傢的田地數目由他們去多繳稅負,這些人自認為天高皇帝遠沒人會知道。百姓們是有檢舉的,自己傢白白多交瞭賦稅誰也不願意,自然有人去告,告一級不行就越級上告,期間還有皇帝的密探(錦衣衛)在民間查訪,所探訪民情一一密報,對於這種情況又被殺瞭一批。明朝中後期對貪官的懲治不如以前瞭,此時的他們公然買官賣官,大肆收受賄賂,各級官員拉幫結派蒙蔽皇帝。
各級官員結黨營私,上至內閣下至鄉村小吏無一不在這個巨大的漩渦中,就算當時的皇帝知道瞭此類事情之後除瞭殺戮之外也沒有其他的辦法,甚至這樣也沒有阻擋住貪腐的腳步。最後就算是官田也出現瞭問題,江浙一帶富庶之地,大量官田被以次充好被各級官員轉移到自己人手中。
軍屯中的良田被將領與當地富戶所占有,在國傢的名下隻有那些貧瘠的土地。內閣中多數都有利益糾葛,南方的商業繁華,他們卻又免除瞭商稅而後增加農稅,中飽私囊導致瞭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後期的農民起義遍地。

魏忠賢的時候嚴重打壓瞭文官集團的利益及氣勢,著重恢復商稅減免北方農稅,對國傢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魏忠賢死後各方文官集團死灰復燃,也導致瞭一個已經走在瞭資本主義萌芽帝國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