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側到底指的是什麼 為何僅僅出現成功過一次呢
清君側到底是什麼,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對於古裝劇迷來說,清君側這三個字肯定不陌生,很多電視劇裡都會有這樣的橋段,不同於文學作品裡那麼多,其實歷史上也就發生過四次,成功的也就一次。那麼清君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清除君王身邊的小人奸臣,但是真是這樣嗎?其實也就是一個名義而已,說來說去不過是需要一個開戰的理由,本來是正義之舉,往往演變成鬧劇。

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最著名的一次是在漢景帝時期,漢初因為劉邦給諸王分封瞭過多的地盤,諸王在地方上極度有實權,甚至幾個王加起來都可以動搖到瞭皇權。有感於此漢景帝心裡就有個疙瘩,估計常常唉聲嘆氣,他的心腹重臣晁錯看到老板這幅樣子,想一想也就猜到瞭怎麼回事,於是上書提議削藩,這正中漢景帝的心意,很開心的采納瞭。但是因為諸王自身有實力,誰也不願就這麼為人魚肉,於是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最終這場叛亂是被平定瞭,但是漢景帝其實挺對不起兩個人的,一個是晁錯,明明就是揣摩他的心意,結果起瞭事第一個把晁錯給砍瞭。另一個就是梁王劉武瞭,如果不是劉武奮力抵擋住瞭吳楚聯軍,天下歸屬還真的難說,結果給人傢開瞭一堆空頭支票,幾乎是把他活活氣死。
這次打著清君側名義的純粹就是諸王為瞭自身的利益,君王都把晁錯直接給砍瞭還是起兵,不過這場叛亂並不是沒有好處,結果倒是加強瞭中央集權,沒瞭諸侯的阻力,為之後的文景之治打下基礎。

第二次就是安祿山這個大胖子,大傢都知道開元盛世就是毀在瞭安史之亂,要說李隆基身邊有沒有奸臣,那肯定是有的,但是安祿山就實實在在是當朝的第一奸臣啊。他的起事也不過是因為自身實力強大瞭,想要事業上更上一步罷瞭,最後也沒能成功。
第三次是元末時孛羅貼木兒,他雖然沒有在歷史上留過什麼重筆,但是也來瞭這麼一手,他就更加不是什麼忠心為君的人物瞭,本身就是個跟王保保爭權的軍閥,因為黨爭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攻進瞭大都,不過沒多久就被元順帝派人殺死。

最後一次也是唯一成功的一次——明成祖朱棣,以一州之地對抗全國,最後還贏瞭,此前從未有,之後也沒有。雖然有朱允炆這邊統帥太差勁的緣故,但是也無法掩蓋朱棣的軍事才能啊!他的起兵雖然有被逼的因素,但是很多史料都表明瞭他其實早就有野心,所謂的清君側,也不過是一個起兵的借口而已。
古代還是講究一個師出有名,但是有時候就顯得會有點有當有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