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主帥為何不用鐵打造一把鋼槍 而偏偏要木頭來制作呢
古代長槍為何不用鐵制的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中國歷史幾千年,用槍的名傢數不勝數,項羽、趙雲、馬超、嶽飛、楊傢將,他們都貴為一軍主帥,會缺幾十斤鐵打造一把純鋼槍嗎?顯然不缺。那麼為什麼他們都不為自己打造一把純鋼長槍呢?
古代長槍的種類很多,但基本上都由三個部分組成,槍頭、槍桿、槍纓。

槍頭:也叫槍尖。槍頭用鐵或者鋼打造,利於穿刺,通常呈四菱形,也有些是三菱,菱刃打磨鋒利。
槍桿:槍桿連接槍尖,武將用的長槍通常槍桿較短,1.5米左右,騎兵沖刺用的長槍和步兵的拒馬槍可長達3米。槍桿用木制,椆木最佳,合木軟輕次之,白蠟桿更次之。槍桿後端較粗,愈向槍頭愈細,槍桿要直而不曲,細而不軟。
槍纓:是槍頭下的裝飾物。槍纓用犀牛尾、犛牛尾、馬尾等制造,多為紅色。其用途在於,戰鬥時槍纓抖動可以迷亂對方視線。

長槍的構造是古人們經過數千年的戰場實戰總結出來的,戰場上對長槍的要求不僅僅是硬,更重要的是韌。古代的槍桿之所以要打造成前細後粗的樣式,就是要增加整根長槍的柔韌性,因為有一定柔韌性的長槍更易於戰鬥時操控。古代最負盛名名的楊傢槍法又叫暴雨梨花槍,用獨特的手法在刺出長槍時能使槍頭四處抖動,使敵手分不出槍尖刺向哪個部位,用堅硬的純鋼槍是絕對達不到這種效果的。

木質槍桿的柔韌性還能增加長槍揮砍時的力量,你們自己試過就能很明顯的感受得出來。同樣長度和重量的兩根長桿,有柔韌性的長桿揮動時的力量比堅硬的長桿力量更大,因為有柔韌性的長桿揮動時會附加柔韌性所帶來的彈力。

另一方面,用純鐵打造的槍桿所帶來的重量也不適合實際使用。我測算瞭一下,以純鐵打造的長槍,如果按照全長200cm,槍身粗3cm計算,整桿長槍的重量是三十多斤。拿著三四十斤的武器在戰場上揮動是非常不符合實際的,就算能揮動也堅持不瞭幾分鐘,沒必要拿青龍偃月刀重七十二斤來說事,畢竟是小說。

事實上古代戰場上的兵器絕大部分重量都在十斤以內,比如步兵用的木桿長槍,長度2.2m,重量一般是8斤左右,普通士兵用的腰刀重6斤左右,有些騎兵用的特制長柄大刀重量會達到12-15斤,但不適合長時間作戰。

因此,古代長槍制作不用純鐵打造槍桿固然有鋼鐵產量較低,節省鋼鐵的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因為用柔韌性好的木材制作的長槍更符合戰場需要,性價比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