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鐵牛一共有幾隻?黃河鐵牛為什麼千年不銹?
黃河鐵牛一共有幾隻?黃河鐵牛為什麼千年不銹?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說到黃河鐵牛其實大傢也應該知道的那就是話說這個東西相關的傳說很多,其實無非就是有很多的事情無法解釋而已,那麼有的人也問瞭,黃河鐵牛之謎至今無法解釋嗎?其實還是可以解釋的啊,今天給大傢推薦兩個問題,一個就是黃河鐵牛千年不銹之謎和黃河鐵牛其餘四個下落之謎,對於這個感興趣的老哥一定別錯過,速度來看看!
黃河鐵牛,它的背後隱藏著一項大唐王朝戰略佈局下的浩大工程之謎,其宏偉程度堪比萬裡長城、秦始皇陵墓以及京杭大運河。
黃河鐵牛身世之謎
1989年7月,距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約3公裡的黃河灘塗上,意外發掘出4頭體型龐大的鐵牛。它們矯角昂首、栩栩如生、威嚴肅穆。同時,在鐵牛群的東北角,還有七根粗鐵柱,呈現北鬥七星分佈。

因此,有人認為這是某宗教舉行的某種神秘儀式;而更多的人斷定它們就是鎮河神獸,並流傳下 “站在城墻望下看,四個鐵牛鎮河灣”的民謠。
後來,考古人員發現,每頭鐵牛的尾部都橫著一根粗壯的鐵軸,鐵軸既沒有藝術的美感,更沒有宗教象征,似乎有著實用的功能。仔細觀察之下,每根鐵軸上面都殘留有磨損的痕跡,而這些磨損的痕跡又明顯帶有鏈條長期纏繞摩擦留下的跡象。接著,當專傢小心翼翼地掀開鐵牛下方的一塊塊厚重的石板,人們驚奇地發現,石板下方都連接著六根長約3.6米的粗鐵柱。
因此,專傢斷定,這些鐵牛絕對不是鎮河神獸或宗教祭祀所用,一是聖物絕對無法容忍遭到褻瀆與損傷的;二是相對於神獸或宗教來說,下面連接的粗鐵柱完全就是多餘的。
正當大傢百思不得其解的功夫,一個村民突然嚷道:“你們看,這些鐵牛為何都是面朝黃河?”專傢們突然醒悟,竟然將這麼重要的現象忽視瞭。4頭鐵牛個個面向黃河,前腿蹬、後腿蹲、身體後坐,簡直就像在進行一場拔河比賽。同時,每頭鐵牛下面的六根粗大的鐵柱向前傾斜插入地下,再加個每頭鐵牛約50噸的重量,使鐵牛更加的牢固,猶如紮根一般。
山西永濟市原博物館館長樊旺林,他也是鐵牛的發現者,通過查閱史書,發現這裡有“蒲津橋”的記載。但是他不太相信,因為自古都有“天下黃河不橋”的說法,意思在黃河上架橋極為困難。為此,他走遍48公裡的灘塗,卻沒有找到橋的痕跡。後來,他無意中在《永濟縣志》中找到一幅圖,圖中雖然沒有蒲津橋的記載,卻有八隻大鐵牛,其中四隻的記載位置就是鐵牛的發掘地點,另外四隻則在蒲津關的黃河對面。不久,樊旺林在《通典》上又找到瞭大鐵牛與鐵索橫江蒲津浮橋的蹤跡。
浮橋的建造之謎
《通典》記載:開元十二年,唐明皇始下群議,乃鑄牛、人、柱,夾維兩岸,久成固矣。

公元724年,唐玄宗下令,以鐵牛、鐵人、鐵柱、鐵山作為浮橋地錨,重修蒲津橋。因為,在秦始皇時期,這裡也曾修建過簡易的浮橋。
據專傢利用沙箱測算,這4頭鐵牛的用鐵總量大約在200噸左右,也就是說每頭牛約在50噸左右。如果加上鐵鏈和其它鐵器的重量,以及沒有出土的黃河西岸鐵器群的重量,蒲津橋耗鐵將近800噸。但是,盛唐時期全國鐵的年產量才僅有1千多噸,蒲津橋用鐵就占瞭五分之四,絕對稱得上是傾國之力的浩大工程。
據專傢測量,每頭鐵牛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重約50噸的大鐵牛(準確的說法應是47噸)。
那麼,如此龐然大物,是如何澆鑄成形的,又是如何運到建橋現場的?
據專傢介紹,當地遺存的許多土制小鐵爐,就和唐朝時期的煉鐵爐大同小異。
又據《天工開物》記載,古人鑄造大型鑄件,都會把數十個小鐵爐運到現場,通過導槽將熔化的鐵水倒入模具中澆鑄成形。
那麼,為何要將舉國大工程放在荒蕪的蒲津灘塗呢?
經濟優勢
從蒲津橋往東15公裡,就是盛產池鹽的運城。歷史上經常有大量的池鹽從這裡運出,因此人們稱之為運城。運城鹽又名河東鹽,唐朝時行銷整個中國北方,人口眾多的長安城是它最大的用戶。
軍事、政治優勢
1300年前的唐朝都城長安,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交通四通八達,西北有絲綢之路,西南有千裡棧道,東南有運河水道,而東北正好是蒲津橋所在的秦晉通途。可以說,蒲津橋是河東通往長安必經的交通咽喉,對於唐朝長治久安,版圖完整,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地理優勢
這裡距長安城的直線路程最近,又正好地處黃河的拐彎處,相對水勢較為平緩,利於修建。如:趙州橋、廣濟等古名橋都是建在河流的拐彎處。
那麼,為何不修建木橋或石拱橋?
趙州橋可比蒲津鐵索浮橋早100多年。

一是黃河每年產生平均16億噸的泥沙,如果建成木橋或石拱橋,隨著河底的上浮,用不瞭幾年,橋就會被泥沙覆蓋。但是,浮橋就可以利用鐵索靈活變動。
二是黃河全河多年天然流量高達580億立方米,平均流量達到瞭1774.5立方米/秒。如此巨大的水流量及水流沖力,以當時的技術根本無法克服。
建成後的鐵索浦津浮橋,是中國歷史上用鐵量最大的一項工程,也是黃河上最大的一座浮橋。
據民間傳說,六、七百年前這裡還有一座巨型浮橋,如彩虹掛天、巨龍戲水,上面車輪滾滾,人喧馬嘶,晝夜不絕,前後沿用瞭上千年,橋的兩岸更有八頭大鐵牛,令黃河低頭,神鬼莫犯。
浮橋及鐵牛消失之謎
公元1222年,在金朝與蒙古爭奪蒲州城的戰爭中,蒲津浮橋被一把火燒為灰燼。就算被燒,大鐵牛還在,想要修建也極為容易,但是為何蒲津浮橋和大鐵牛就此消失?直到後世才被發掘。

一方面,自唐之後,國傢的經濟政治中心不斷東移,曾經長安的區位優勢已然不存,因此從宋朝之後,歷朝歷代再也沒有進行重新修建。
另一方面,從800年前的宋代開始,黃河水患頻發,可謂“三年一決口,百年一大患”。而在此之前的數百年間,黃河水勢一直較為平穩。因此,由於泥沙的連年累積,洪水災難頻發,河床不斷加高,八隻拉扯蒲津鐵索浮橋的地錨(大鐵牛),就此被泥沙掩蓋。
1300年後,當黃河鐵牛被人們發掘出時,未曾大損,隻是銹跡斑斑,而並非完好無損,但它卻記錄瞭一段中國橋梁歷史上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