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連敗強秦,一生無敗績,並入瞭戰國名將之列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李牧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春秋,諸侯並起,百傢爭鳴,禮崩樂壞。
戰國,諸侯攻伐,敵侔爭權,紛爭不斷。
春秋戰國的亂,預示著社會即將發生重大變革,舊貴族統治的奴隸制度,即將土崩瓦解,而君主專制的封建制度,早已躍躍欲試。
這個過程中,雖充滿血腥和戰亂,但對整個時代來說亦是進步的。

當我們把目光轉移到戰國末期的上空,此時混亂的局勢已經變得不再復雜,秦國一傢獨大,山東六國俱弱,秦國一統華夏,兵出六國,已經被秦王政提上瞭日程,畢竟建立不朽功業的誘惑,對秦王政來說是無法抵擋的。
對於秦國來說,隻要山東六國不聯手,那它們就是砧板上的肉,任秦國宰割,當然,山東六國也沒有讓秦國失望,因為他們都被秦國打怕瞭,最後一次合縱抗秦是在呂不韋當政時期,在秦王政時期,從未有過。
但秦王政卻忽略瞭一個人,此人可以說是秦國攻滅六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他就是趙國的李牧,”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也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
那麼,連敗強秦的李牧有多優秀?一生無敗績,憑2次大戰入戰國名將之列,這兩次戰爭分別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
那麼,支撐趙國危局的李牧有多厲害?打仗不靠朝廷資助,全靠收取保護費,您可能會說,啥,戰國時候就有保護費瞭,您別說,還真有,且聽我慢慢道來。
李牧當起瞭”邊境王“。
戰國時崛起的匈奴,已經成為瞭趙國的一大威脅,經常有事沒事去趙國的邊境內放個馬,打個獵,順便在撈點油水回去,仗著在馬背上的優勢,趙國邊境的百姓苦不堪言,不過李牧到瞭邊境當統帥之後,匈奴的好日子就到頭瞭。
當然李牧去守邊關那是有條件的,他的條件就是邊防的事物自己一切做主,他也不問趙國朝堂索要資助,並且保證能讓邊境太太平平,不用說,趙王那是100個答應。

李牧守邊,不忙著和匈奴開戰,而是完善瞭諜報系統(烽火臺傳遞信息),當匈奴南下,斥候得知消息立馬就會報告給李牧,李牧馬上命令百姓和士兵帶著牛羊等貴重物品,退守在城中,當然李牧為百姓做這些也是需要報酬的,那就是需要繳納保護費。
相比較被匈奴搶去的財貨,李牧收取的這些保護費簡直不值一提,百姓也能理解李牧的苦心,畢竟保障百姓安全的軍隊也需要開支,所以百姓也十分支持李牧的工作,就這樣李牧自給自足在邊境養起瞭一支十餘萬的戍邊軍隊。
趙破匈奴之戰。
李牧靠著諜報系統,竟讓匈奴在接下來幾年的時間裡沒有占到多少便宜,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李牧的工作就是每天讓士兵喝酒吃肉,訓練士兵射箭騎馬,並且嚴令士兵不得與匈奴交戰。
久而久之,匈奴那邊大倒苦水,因為面對李牧,絲毫撈不到好處,紛紛大罵李牧是縮頭烏龜,不敢出戰,李牧倒也不在意,但是這種言論卻傳到瞭趙王耳朵裡,趙王很不爽,畢竟被那些遊牧民族嘲笑膽小,這是對趙國人身上的攻擊,於是命令李牧出戰,可是李牧就是不出。
看著不聽命令的李牧,趙王二話不說把李牧就給撤瞭,換上去一個願意打仗的將軍代替李牧,可是接下來的一年多和匈奴仗是打起來瞭,趙國卻沒有占到什麼便宜,邊境徹底淪為戰場,百姓更是叫苦不迭,趙王沒辦法,又把李牧給派瞭回去。
重新戍邊的李牧卻好似換瞭一個人,因為接下來他將讓匈奴知道什麼叫做致命一擊,李牧通過幾年的麻痹匈奴,讓匈奴徹底放松瞭戒備,然後利用大批牛羊為誘餌,佯敗為手段,引誘出瞭匈奴的十萬主力大軍,完成瞭漂亮的全殲。
肥之戰。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駕駛著秦國這條戰船向山東六國發起瞭進攻,他命令桓齮率領秦軍攻打趙國,一路連戰連捷,直逼趙國都城邯鄲,趙王那叫一個急,也管不瞭北部的匈奴瞭,立即命令李牧率領邊防軍支援,抵抗秦軍。
面對邯鄲的危局,李牧立即揮師南下,與秦軍在宜安地區相遇瞭,本以為兩軍相遇,會分外眼紅,立即開戰,但李牧又玩起瞭當初對付匈奴那一套方針,修築堡壘固守宜安。

看著李牧的固守,桓齮很是著急,畢竟自己是進攻方,總這樣,自己也拖不起啊,於是轉而進攻宜安附近的肥下地區,意圖引誘出李牧進行決戰。
李牧也沒讓桓齮失望,果真出來瞭,但是李牧的目標卻不是肥下,而是宜安城外秦軍的大本營,被桓齮帶走主力部隊的大本營,哪裡會是李牧的對手,秦軍的糧草輜重全被李牧搶去,在桓齮回搶輜重的路上,被李牧設伏擊潰,秦軍十萬精銳被李牧吃的精光,僅桓齮和少量秦軍逃脫(《史記》中形容這次戰爭的結果是:大破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