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清朝時期的禦膳究竟是什麼樣子?皇帝妃子們平時吃什麼菜肴?

清朝時期的禦膳究竟是什麼樣子?皇帝妃子們平時吃什麼菜肴?

時間:2019-07-20 09:47:3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清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清代是離我們時間最近的封建王朝,去日未遠,所以關於清代的宮廷檔案也最為詳盡,後人由此可以一窺清室宮廷的生活日常。

最近愛奇藝的欄目《我在宮裡做廚師》非常火爆,帶動瞭人們對於清代禦膳的興趣,那麼清朝時期的禦膳究竟是什麼樣子呢?皇帝妃子們平時都吃什麼菜肴?真的有幾百道菜嗎?真的有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嗎?今天八卦君就來為大傢一一的解密。

01

宮廷禦膳由兩個龐大的管理機構進行管理,一個是內務府,一個是光祿寺,內務府是清朝掌管皇室宮廷事務的機構,負責操辦皇室的衣食住行一切事務,包括皇宮的修繕,宮中各項財物收支,以及宮女太監的用度等等。內務府下屬的“禦茶膳房”“掌關防管理內管事務處”則是專門管理皇帝和皇宮膳食的機構。

所謂“禦茶膳房”,它分為茶房,清茶房和膳房,各自有設承應長和總領,負責皇宮內的日常膳食,同時也會承包部分的宮廷宴席,膳房有廚師長3名,廚役20名。除此之外,禦茶膳房後來還陸續增設瞭章京,筆帖式和主事等官職,使得這個機構越來越完善。

乾隆三十六年,禦茶膳房增設瞭“檔案房”負責管理各項膳食檔案,後來又增加筆帖式,負責記載皇帝,皇後,妃嬪和宮中各項飲食事項。

嘉慶三十五年於壽康宮增設茶膳房,負責太後和妃嬪承辦茶膳。皇帝和妃子們的膳食有瞭著落,那麼皇子呢?皇子則是另有專門的飯房和茶房。而在圓明園,頤和園等皇傢園林也設有單獨的膳房,保證皇帝在逛園林的時候也不耽誤用膳,被稱之為“園庭膳房”。另外在熱河,灤河等地的行宮內,也設有“行在禦膳房”,哪怕皇帝去外地的行宮玩樂,或者外出巡幸,有瞭膳房,再隨時帶著一套禦膳房的廚師班底,那麼在哪裡皇帝都不會因為巡幸在外而導致無法用膳。

02

禦膳房由於供應著皇室上上下下從皇帝到妃子到皇子幾百號人,因此所需要的食材數量也很龐大,禦膳房設有專門采買和保管肉類及海鮮的肉房和幹肉庫,每天需要的牛羊肉都由慶豐司所管理的牛羊群供給。

據記載,光是張傢口外一處的三旗牛群,每年上繳給膳房的乳油就多達1400斤,如冰619斤以及乳酒2530斤。另有廣儲司下設的茶庫,負責管理從各地進貢給皇帝的上等茶葉,六安州一地每年就需要上繳4袋茶葉,每袋茶葉1斤多,浙江則需要上繳上等龍井28簍,每一簍大約800包茶葉。

而我們上面說到的“掌關防管理內管事處”,就是負責皇宮中一切事務的總機構,《大清會典》記載:“(掌關防管理內管事處)掌供大內之物役,凡宮中之事,率其屬而聽焉。”掌關防管理內管事處設有正副內管領各30名,使用蘇拉(役人)4950名,其中服役於食糧錢等事宜的蘇拉就有2700名,這些蘇拉主要是為皇室飲食服務的,他們主要屬於掌關防處下屬的內餑餑房,外餑餑房,菜庫,酒醋房,官三倉,恩豐倉等等。而這些機構的職能我們就不一一介紹瞭,大致來說都是負責膳食以及膳食所需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機構。

03

介紹完瞭清朝皇帝飲食的基本配置,接下來我們終於可以進入正題瞭,那就是皇帝日常生活到底吃什麼?

清朝皇帝日常的飲食叫做“傳膳”,“進膳”或“用膳”,而皇帝用餐的場所視情況而定,如果是舉辦宴席一般是在乾清宮或者太和殿,如果在祭祀時期則在坤寧宮用膳,正常的日常飲食在養心殿,重華宮等地方皆可。

日常膳食的規模則看階段而定,比如清朝剛剛開國,從努爾哈赤到康熙,國傢都處於一個從戰亂恢復社會穩定和生產力的階段,經濟比較緊張,所以這前幾位皇帝的飲食也比較簡單,到乾隆開始,日常膳食規模逐漸變得奢靡瞭起來,每次乾隆用膳,菜肴的數量至少是在四十至五十道的規模以上。按照鄂爾泰和張廷玉主編的《國朝官史》記載,當時皇室的飲食鋪張浪費到瞭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我們來看看當時記載如何。

按《國朝官史》記載:“皇太後:豬一口、羊一隻雞鴨各一隻、新粳米二升、黃老米一升五合、高麗江米三升、粳米粉三斤、白面五十一斤、蕎麥面一斤、麥子粉一斤、豌豆折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兩五錢、盆糖八兩、核桃仁四兩、松仁二錢、枸杞四兩、曬幹棗十兩、豬肉十二斤、香油三斤十兩、雞蛋二十個,面筋一斤八兩,豆腐二斤、粉鍋渣-斤、甜醬二斤十二兩、清醬二兩、醋五兩、鮮菜十五斤、茄子十二個、王瓜二十條、白蠟七枝(內一枝重五兩,三枝各重三兩、三枝各重一兩五錢)、黃蠟二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蠟二十枝(各重一兩五錢)、洋油更蠟一枝(夏重五兩、冬重十兩)、紅籮炭(夏二十斤,冬四十斤)黑炭(夏四十斤,冬八十斤)。”

04

這隻是單獨一個皇太後而已,所需要的食材就如此之多,當然,這和皇太後地位比較高有關系,但是皇後以及貴妃的日常膳食比皇太後也不遑多讓,除瞭皇子供配相對較少,然而皇子的供配其實也有很多鋪陳,隻不過和皇太後比實在就是小巫見大巫瞭。皇帝的飲食供給則是最多,連皇太後都比不上,由此可見,清朝中後期的禦膳有多麼的奢靡,簡直是“壕無人性”。

清朝初期的時候,由於國傢草創,沒有什麼所謂的精心制作的菜肴,大都是野味直接大鍋煮,放調料,像什麼老虎,狗熊,獐和鹿之類的,就是清初皇室的主要禦膳,吃的方法也十分草率,顯示出滿族人粗獷的一面。

到瞭清朝康熙開始,國傢統一穩固後,其他地方菜肴逐漸端上瞭皇帝的餐桌,以前那種“大口吃肉”式的吃法屬實有點丟皇室的臉面,所以野味一類食材就逐漸被內地的各大菜系的菜肴給擠出瞭禦膳的名單之中。乾隆年間燒鹿肉這類野味還算時常端上餐桌,之後就十分罕見瞭,而雞鴨魚豬牛羊則成瞭主要的肉類菜肴。

按照《清朝野史大觀.食品》的記載:“宮中食品以豚肉傢禽、蔬菜為最多。豚肉之制,約得十種,如肉丸也有紅白之別紅者烹以醬油味甚可口。又有筍炒肉絲櫻桃燒肉、蔥炒肉片等又有雞蛋餅菌子炒肉、白菜煨肉、蘿卜煨肉等雞鴨羊肉,亦有數種。”可見宮廷中皇室眾人飲食內容的豐富多彩。

05

為瞭更好的服侍皇帝用膳,保證做的菜是皇帝喜歡的口味,禦膳房對於菜肴烹制的選材和火候都有著嚴格的要求,要把每道菜所用的原料和調料詳細記錄下來,而且同一款菜肴,必須保證每個人做出來都是一樣的標準,決不允許有任何細微的差別,這便是禦膳房的規矩。比如道光皇帝有一次想吃乾隆曾經吃過的菜品,禦膳房立刻就能組織人手做出一道一模一樣的菜出來,足以說明禦膳房在菜品管理上的精細,對於禦膳房歷代菜肴繼承的完整程度之高。不僅如此,為瞭更好的迎合皇帝的口味,每次皇帝吃飯時,主管用膳的官員都會在旁邊細致的觀察皇帝每次多吃瞭哪些菜,少吃瞭哪些菜,並隨時詢問隨侍皇帝身邊的宦官,詳細瞭解皇帝對每道菜的評價,對菜肴口味做出改進。

這便是清朝禦膳房的嚴謹和創新,也是清朝皇帝為何能夠在宮廷之內吃遍天下菜肴的原因,雖然清朝每頓禦膳沒有幾百道那麼恐怖,但是幾十道菜肴也已經很誇張瞭。多樣化的菜品和服務,不僅為皇帝提升瞭生活品質,也為中國菜的發展做出瞭巨大的貢獻。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