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康熙打贏吳三桂是僥幸 看看他的實力就知道瞭
吳三桂的到底是什麼實力,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下過圍棋的人都知道,有時一枚棋子就是一個勝負手。在李自成與滿清爭奪天下的時候,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可以算是這盤棋上的最重要的一枚棋子,結果一場“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戲碼讓他倒向瞭滿人,改變瞭未來幾百年的歷史。吳三桂成瞭清朝的“哮天犬”,引清軍入關後,吳三桂兵不解甲,充當滿人急先鋒,一路打到瞭雲南,幫清朝完成瞭基本統一。

吳三桂的功績,在滿清朝的歷史上也絕對找不出五個人,因此滿清甚至不惜用裂土分封的方式報答吳三桂,他們也明白,沒有吳三桂的鼎力相助,想要如此快速的定鼎中原簡直就是癡人說夢。吳三桂被封平西親王,鎮守雲南開藩設府,接手當地軍政大權,成為獨霸一方的諸侯,兒子吳應熊娶瞭公主,加太子少保。親王是滿清最高一等的爵位瞭,授予一名漢人,整個清王朝無出其右。
吳三桂獲封平西王後,一直待在雲南鞏固自己的勢力,他率軍攻打土匪流寇,平定水西土司,維持瞭雲南一帶短時間的安穩,把雲南治理得井井有條。對手下的士兵也沒有放松訓練,他知道自己並沒有被滿清皇權真正接納,所以不得不警惕。在多年的經營下,吳三桂在雲南的實力強悍無比,毫不誇張地說,雲南的百姓隻知平西王不知滿清帝。

滿清自然想制約吳三桂,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軍餉不足,令吳三桂裁兵。這不僅為瞭削弱吳三桂的力量,也是考驗吳三桂是否忠誠。吳三桂得到裁兵命令後,直接裁掉三萬六千兵員。這些兵員中,都是綠營軍和各地招降軍隊。吳三桂本部精銳,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為表忠心,吳三桂出兵緬甸抓回南明皇帝,並將其處死,表示自己跟明朝斷絕關系,不再留有退路。
此舉令清廷非常滿意,給予瞭吳三桂很大的權力。官員將領職位,都是由吳三桂部將推舉後任免。當時由吳三桂任命的官員,甚至有“西選官”的說法。這些“西選官”還會調任其他地方,進一步擴大吳三桂的影響力。清朝不僅沒有制止,反而給雲、貴地區的督撫下令,讓他們遇到事情,要聽從平西王節制。

久而久之,吳三桂憑借其在雲南的地位和權勢,往南可以扼制黔粵地區,往西可控制秦隴地區,擁有瞭巨額財富,每年更是從朝廷那裡“坑騙”瞭許多軍餉回來。雲南、福建、廣東三藩,所需餉銀達二千餘萬,天下財賦幾乎一半消耗在三藩上瞭。吳三桂還擅長拉攏,京城中也有不少吳三桂的勢力,為他說好話,傳遞消息,整個雲貴地區,成瞭吳三桂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
康熙親政後,對雄踞一方的吳三桂非常不滿,數次想要削藩,但因為吳三桂有耿精忠和尚可喜這兩位藩王盟友,一直未能成行。康熙深知藩王禍患,勢成尾大,非國傢之利,於1673年下詔裁撤三藩。吳三桂不甘被裁,起兵叛亂。讓人沒想到的是,吳三桂殺瞭南明永歷帝後,居然還敢公開扯起“反清復明”的旗幟。

吳三桂還是有能力的,起兵時不過以雲南一隅之地,勢如破竹,一路打到長江流域。康熙年間,清廷仰仗奪取天下的精銳八旗兵已腐朽墮落,始終在失敗潰退。此時的吳三桂一旦趁著形勢一鼓作氣打過去,那麼北伐成功,將清朝趕回東北,恢復漢傢江山並不是難事。然而吳三桂胸無大志,他最大的願望是劃江而治,在兵力鼎盛時期隔江求和,給瞭清廷喘息之機,從容調取全國之力與之對抗。

隨著戰爭的消耗以及時間的推移,吳三桂集團越打越弱。眼看形勢越發不利,吳三桂1678年在衡州稱帝,改元昭武,國號為周,臨死過瞭一把皇帝癮。很快,吳三桂病死,傳位給孫子吳世璠。1681年,清軍雲集昆明城下,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平定。總之,吳三桂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康熙一手爛牌打活瞭。
(參考資料:《清史稿》、《明清史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