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如此逼死商鞅 為何還說他的功勞大於過錯呢
還不知道:秦惠文王為人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在位期間,逼死商鞅,錯失蘇秦。雖然犯瞭一些錯誤,但是他對秦國的貢獻大於犯下的錯誤。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傳承父志,為秦國的統一打下堅實基礎。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秦惠文王從此開始開創屬於自己的豐功偉業。

第一點,殺鞅不廢法,一箭換三雕。雖然秦惠文王逼死瞭商鞅,但是商鞅死卻換來三大好處。好處一;掌握兵權。商鞅通過變法,封侯封地,手握重權,功高震主。商鞅死瞭可以讓自己手握兵權震懾群臣。好處二;穩定朝政。商鞅變法觸犯瞭舊貴族的利益,商鞅死瞭可以緩解舊貴族和王權的矛盾。好處三;傳承變法。商鞅變法很適合秦國的國情,是秦國強大的根本。商鞅死瞭可以用商鞅之法殺掉反對變法的舊貴族代表,以此掃除秦國內部動蕩不安的局勢,鞏固瞭秦國的政權。

商鞅死後不久蘇秦西行至秦國,並遊說秦惠文王兼並列國,稱帝而治。秦惠文王認為時機不成熟,且秦國剛處死商鞅,討厭說客,未采納他的建議。蘇秦離開秦國後促成瞭著名的合縱盟約。

第二點,果斷用張儀,連橫破合縱。當合縱盟約成立的消息傳入秦惠文王耳中,他為自己的無知而感到後悔不已。於是,秦惠文王果斷任用張儀,采用張儀的連橫政策。張儀主張秦國參與各諸侯復雜的鬥爭,秦國在參與過程中,進行謀利。在擴張上,秦國先對東邊的魏國下手,魏國抵擋不住來勢洶洶的秦兵,隨後便敗下陣來。為瞭保全國傢政權,魏國隻好被迫割讓15座城邑給秦國,使得秦國領土進一步得到增加。

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對張儀,秦惠文王求之,試之,任之,信之。在秦與列國間復雜的邦交鬥爭中,多次逆轉危勢,擊潰五國滅秦之兵。繼孝公用商鞅之後譜寫瞭又一頁君臣合璧華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秦國用士“不唯秦人”成為不變的路線。
第三點,不采張儀策,司馬錯平蜀。當張儀與司馬錯對是否平蜀發生激烈辯論時,秦惠文王毅然委任司馬錯領軍平蜀,展現瞭秦惠文王審時度勢,高屋建瓴的王者風范。

攻占巴蜀!采用司馬錯的戰略攻占南方的巴蜀,使秦國擁有一個穩定的後方,而且獲得巴蜀的產糧地區,確保瞭秦國的糧食產量——這一當時重要的戰略資源!
年輕的秦惠文王,對內鼓勵耕戰,對外突破交困,交攻互用。雖時有險局,但交戰佈局錯落有致。東出函谷,南下商於,西征巴蜀,北服義渠。使秦國的領土快速擴大居高臨下以虎狼之勢威懾其他諸侯國。由此可見秦惠文王的功勞大於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