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古代打仗步兵基本都要一直跑 他們難道不會累嗎

古代打仗步兵基本都要一直跑 他們難道不會累嗎

時間:2019-07-22 13:53:1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還不知道:古代打戰步兵一直跑不會累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在古裝影視劇中能夠看到打仗的情形,當中的騎兵和將軍在戰場上騎著馬廝殺,而一些士兵都是在奔跑著,有的扛著旗,有的背著箭簍,那麼一直在靠著雙腿奔跑的士兵難道不會累嗎?

古代騎行兵速度很少超過四十公裡每天。那種所謂動輒就七十公裡、八十公裡的絕大多數是被電視劇給坑瞭。古代的路,並沒有現在這樣的寬廣,很多時候都是一條小路,容納三兩個人前進。五十萬的大軍,輜重糧草數不勝數,要指望他們快速前進,恐怕是一件很瞭困難的事情。當初朱元璋打陳友諒的時候,集慶被圍,緊趕慢趕一個月才到。想要千裡江陵一日還,哪有那麼簡單?

東漢末年,劉備攜民渡江,每天隻能行進十餘裡。曹操下令精銳騎兵追殺,一日一夜也隻能行進三百裡。

一百裡是日夜兼程一天行軍的距離瞭,差不多就是步行的速度。在戰場上廝殺的尺度應該是十幾裡左右,跑個幾公裡這個應該不算很困難的事情吧。

第一,古代人大量從事體力勞動,和我們現在文職人員為主的社會形態完全不同。當兵的人還要接受嚴格的挑選和訓練,可參考兵馬俑中的形象。

第二,“領導騎著馬他們舉著槍箭”並不是真正的古代軍隊調動形態。行軍過程中,領導們處在中軍,放馬緩行甚至坐車才是正確的做法。突前的是斥候和先鋒,那批人是不跟大部隊走的。再往前數一點,春秋時戰陣講究戰車,更復雜。

第三,古代的戰爭對戰陣的要求很高。正面戰場開戰之前都有列陣,奇兵為輔助。不是廝殺瞭一番接著跑那麼簡單。

從歷史上作戰角度來看,古代沖鋒的往往都是騎兵,步兵始終是保證兩翼安全不被對面騎兵沖擊的。在馬匹比較少的國傢作戰往往是利用長矛,戰槍,鉤鐮,弓箭來壓制對面騎兵沖擊。在終點位置修築城墻,堡壘,要塞來阻礙敵軍對該地控制。

正常情況下,騎兵絕對不會在步兵陣列沒有崩潰之前就沖擊步兵陣列,電視上經常有這種場景,大隊的騎兵揮舞著馬刀沖擊敵軍步兵陣列。而在真實的戰爭中,除非迫不得已(比如突圍等極端情況),騎兵將領隻要頭沒被門擠瞭,絕對不會這麼幹的! 騎兵的優勢就在於速度,戰馬隻有在高速奔馳的時候才有沖擊力,才能對敵軍造成致命的打擊。但是如果在敵軍步兵陣列沒有崩潰之前,突擊敵軍步兵陣列,那麼首先,你的騎兵不可能比敵軍步兵多——這很明顯,如果你的騎兵數量都比敵軍步兵多瞭,那這種絕對優勢的戰役基本勸降就可以瞭。

如果用騎兵“換”敵軍的步兵,1個換10個你也不合算。你要知道,訓練一個合格的騎兵需要好幾年,而訓練一個差不多能頂用的步兵,兩個月就能差強人意。再加上戰馬,騎兵換步兵是傻缺行為。騎兵一旦沖入敵軍步兵陣列,就算開始借助戰馬沖擊力對敵軍造成瞭相當的傷害,隻要敵軍陣型沒有崩潰,那麼,你的騎兵勢必就會停下來,然後立刻就會陷入四面被敵軍步兵用長矛戳刺的境地。騎兵又不是坦克,那你的損失是不可接受的。

事實上,真實的戰爭,往往是騎兵遠遠的用弓箭射殺對方步兵。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擅長射箭和騎馬,結果就是南方的步兵無法將箭射得象北方遊牧民族的士兵那麼遠。結果就是步兵一直在敵軍射程之內,而自己的箭夠不著人傢。步兵陣型密集、騎兵陣型稀疏,導致步兵一方損失越來越大。步兵一旦沖鋒,對面的騎兵會立刻轉身撤退,並且邊撤邊回身射箭。人能騎在馬上射箭,你不可能邊跑邊射箭吧?直到步兵隊形散亂,士氣崩潰,騎兵將領才會下令回身沖鋒,給予對方致命一擊。這也就是宋朝歷次對北方政權作戰總是處於劣勢的原因。如果真是騎兵沖鋒宋朝的步兵,遼、金、蒙古才幾個人?宋朝多少人?宋朝死10個他們死1個他們也受不瞭。

騎兵在連發槍和大炮問世之前,是絕對的戰場上的王者。沒什麼可爭辯的。一兩次戰役步兵靠謀略和地形戰勝騎兵,那是奇跡、那是偶然現象。將戰爭勝利的希望寄托於奇跡的出現的統帥,是拿國傢的命運以及自己麾下士兵的生命當兒戲。

隻不過,士兵永遠是羨慕將軍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我們生活中也是,身居高位也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難麼輕松,不過為瞭過得更好還是要更努力的。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