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面對“錢荒”,傳下瞭一道“奇葩”的聖旨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唐文宗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都有著強烈的“儲蓄思想”,即將生活的中結餘的錢都存起來,以做將來之需。這本是一件好事情,可是這種儲蓄的思維,卻讓唐朝的經濟出現問題,而成瞭皇帝的一大負擔。於是唐文宗就傳瞭一道“奇葩”聖旨,聖旨的內容曾讓人哭笑不得,究竟皇帝要幹什麼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揭秘之前,小編先給您說一件杭州世界錢幣博物館的陶罐,它和我們想象中陶罐完全不一樣,因為它沒口,取而代之的則是一條約3厘米長的縫隙。或許有的讀者已經猜到瞭,它就是古代的存錢罐,叫做撲滿。在《西京雜記》中記載,“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其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意思就是說,撲滿這種存錢罐隻有放錢的口,沒有出錢的口,如果用錢的話就等存滿之後將它撲在地下敲碎,故而得名“撲滿”。

由此可見,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存錢罐,其實是老祖宗們早在千百年前就開始使用的一種古老儲具。不過撲滿也有一個弊端,就是容量太小,對於一般富裕傢庭來說,或許十天半個月就存滿瞭,因此有錢人就鼓搗出瞭一些別的存錢方法。比如“壁藏”,就是在房屋的墻壁內挖出一個夾層,然後將值錢的東西統統都放進去,最後再用泥灰或者原木料將夾層修補好。人們為瞭保險起見,往往還會在夾層前面放上牌匾,字畫或衣櫃等,用以掩人耳目,想必讀者們在影視劇中也都見過。
還有一種方式稱之為“簷藏“或者“梁藏”,顧名思義就是將錢財放在屋簷下,或者是放在房屋的主梁之上。因為古代房屋修建的都很復雜,尤其是屋簷下有很多空隙,在其中一個空隙裡面藏入錢財,想要找到還是很有困難的,甚至很多財主自己都會忘記。其次還因為古代房屋都很高,再加上當時又沒有便捷的攀登工具,所以想要拿到房梁上的錢財,還是需要費好一番力氣的。因此,“簷藏“和“梁藏”還是很安全的,但不過由此也產生瞭一個行業,即所謂的“梁上君子”。
從現代市場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貨幣要流動起來,才能帶動國傢經濟的全面增長,如果一直大規模的儲蓄沒有消費,就會導致市場上的流通貨幣減少,進而造成所謂的“錢荒”,最終讓國傢經濟陷入困難。不幸的是,在唐朝文宗時期,就出現瞭嚴重的“錢荒”。因此在唐文宗時期,國傢就很反對民間百姓存錢,甚至一度還給補貼鼓勵民間消費,比如讓一些價高的商品適當降價,吸引老百姓們都去買買買,從而將壓箱底的錢都花出去。可問題是,儲蓄是一種自古就有的強烈思想,哪裡能那麼容易就被改變,因此唐文宗迫於無奈,就傳瞭一道“奇葩”聖旨。

即“一萬貫至十萬貫,限一周年內處置畢;十萬貫至二十萬貫以下者,限二周年處置畢。意思就是,如果你傢有一萬到十萬貫銅錢,必須要在一年內花完,如果有十萬到二十萬貫銅錢,就必須在兩年內用完,否則的話國傢就有對你采取強制措施,並依法治罪。但問題是老百姓們都達不到這個要求,因為一貫錢等於一兩銀子,如果按照購買力來算,唐文宗時期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我們現在2000-30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所以一萬貫也就是2000萬-3000萬人民幣,而傢裡最低有兩三千萬存款的人卻隻占地區總人口很小一部分,因此唐文宗的聖旨對老百姓來說一點用都沒。也許唐文宗自己覺得他的子民個個都腰纏萬貫,但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還沒有解決溫飽,故而人們聽說聖旨後都哭笑不得。
如今千百年過去瞭,我們的“儲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並影響著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當然,小編並不是批判這種思想和行為,隻是說明我們國人會過日子,能有長遠的規劃,而不像西方國傢的人,總喜歡享受當下,很少考慮將來。因此我們的日子才會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