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董卓真的是敗在出身寒門嗎?董卓的風評如何?

董卓真的是敗在出身寒門嗎?董卓的風評如何?

時間:2019-07-22 16:07:4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董卓真的是敗在出身寒門嗎?董卓的風評如何?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一個手裡隻有三千人馬的地方武將能夠入主洛陽,成為左右大漢王朝的權臣,董卓的造反不隻成就瞭自己,還成瞭外來勢力如何奪權的典范。然而,他在奪取政權控制權後並不能獲得士大夫的支持,最終導致瞭十八路諸侯的討伐。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出身“貧寒”導致洛陽的士大夫階層不願配合,真是這樣嗎?我覺得並不合理,因為很多魏晉豪門正是在漢末的亂世中形成的,所以說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可能在於董卓的風評不佳。

討論這個問題前首先要清楚,在東漢末年,社會間盛行鄉論評議,而且直到曹操穩定北方之前其影響足以成就或者毀滅一方諸侯的。(所以曹操早期不敢殺禰衡,後期卻要殺死為孔融收屍的脂習)那麼董卓的風評如何呢?《董卓傳》的開篇是這麼寫的:

性粗猛有謀,少嘗遊羌中,盡與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諸豪帥有來從之者,卓為殺耕牛與共宴樂,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遺之,由是以健俠知名。

董卓年輕時曾到羌人部落力遊歷,跟不少羌人首領有交情。後來這些人到他傢做客,他沒有招待的東西就把傢裡的耕牛殺瞭款待他們。這些羌人為之感動,於是一起送給瞭幾千頭牲畜。他也因為健俠聞名。

此外,在永康元年,董卓隨大將張奐征討羌人,因功獲封郎中,並賜縑九千匹。獲賞後他亦將全部賞賜分給瞭手下將士。

看上去董卓至少在早年名聲不差,或者說比較註重自己的名氣。但這些行為恐怕並非出於真心,而是為博名望的故作姿態。而且這點應該是被不少士人識破瞭。

比如他的老上級張奐退隱之後,董卓曾派人拜訪,但被張奐拒絕,原因就是他認為董卓“其心奸邪”。

此外董卓雖然有一定才能,但漢中央對他也是“頗以為慮”。中平五年十二月,朝廷派皇甫嵩,董卓各帶兩萬人討伐作亂的王國。到次年二月皇甫嵩大破王國,朝廷立即征董卓為少府,命他交出兵權。在董卓不肯就職的情況下,又把他任命為並州州牧,讓他把軍隊交給皇甫嵩管理。

萬般無奈之下,董卓才帶著五千兵馬離開涼州,但剛到河東郡就不走瞭,顯然是在觀望洛陽。可見,早期的董卓可能在軍中甚至民間有一定“健俠”之名,但主流士族中應該難以獲得認可。

所以在何進要引董卓進京時,盧植曹操陳琳等人都對他進行瞭勸阻,認為董卓進京必然為禍。事實證明他們的擔憂也是正確的。

之後董卓雖然收編瞭何進,丁原的部隊,掌握瞭洛陽的控制權,但這並不足以讓那些看不慣他的士大夫聽話。尤其在殺害瞭四世三公的袁隗之後,破罐子破摔的董卓與士大夫階層徹底決裂,想要維護自己的統治隻能訴諸武力。然而內部派系的混亂讓這一方法同樣困難,並最終導致瞭董卓的猝亡。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