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殺胡惟庸?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朱元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史》將胡惟庸列為明朝的頭號奸臣,明太祖朱元璋殺瞭他還不解氣發《昭示奸黨錄》把胡惟庸一同黨羽全部都寫進去,朱元璋是想讓他們遺臭萬年,殺人誅心。但是我們不能否認胡惟庸的能力,胡惟庸絕對是一個非常有才幹的人,但是有才幹是好事也是壞事。

胡惟庸並非朱元璋起兵之時就加入朱元璋的,他算是半路出傢。龍鳳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靠在知州的朱元璋,他做過寧國主薄、知縣等職。一直到洪武三年才進入中書省任參知政事,洪武六年任右丞相,洪武十年任左丞相為百官之首,胡惟庸用瞭22年的時間終於爬到瞭丞相,雖然有老鄉李善長的幫扶,但是朱元璋手下人才濟濟,想要脫穎而出其中的兇險可想而知。胡惟庸雖然沒有徐達征戰沙場勇冠三軍的戰功,也沒有劉伯溫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智名,但是的成功在於胡惟庸謹慎小心,做事事無巨細,井井有條,非常時期也能用非常之手段,能力出眾因此得太祖的喜愛,所以胡惟庸和朱元璋是有一段蜜月期的。
在胡惟庸執掌中書省的六年中,朝廷曾經多次用兵,如徐達湯和打北元,李文忠掃除倭寇等幾次比較大用兵,史書中雖然未曾在這些戰事中提到胡惟庸的貢獻,但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胡惟庸是丞相,帝國的大管傢這些都需要他來操心,況且國傢剛剛安定,從元末以來一直在打仗,糧草定然是極為難以籌措的,但是胡惟庸都能辦好不讓朱元璋操心,一個不讓上司操心的下屬就是一個好下屬。
對於胡惟庸是否謀反歷史上一直有爭論,我的傾向是在被朱元璋殺掉的時候他還有謀反,什麼意思呢?就是胡惟庸是有謀反這個心思的,但是他還沒有準備好,或者內心還在掙紮該不該做。但是無論胡惟庸有沒有謀反他都會被朱元璋殺瞭,殺胡惟庸不是朱元璋一時心血來潮,而是預謀已久瞭。
一、胡惟庸的死是皇權和相權的犧牲品
洪武初年李善長任中書省左丞相,朱元璋時期文以李善長為首,武以徐達為首,洪武三年封功臣時有六公爵,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李善長六人,李善長位居首位,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比較早,自朱元璋還在郭子興手下的時候就跟隨他瞭,一直是朱元璋集團的二當傢,所以當時有很多人依附李善長。
此時的朱元璋還沒有想著對自己的這些老兄弟下手,洪武初年徐達任中書省右丞相,李善長為中書省左丞相,但是徐達經常領兵抗擊北元,經常在南京屁股都坐不熱就又要北上,所以中書省李善長大權獨攬而且又時不時的問朱元璋要權這個時候朱元璋才感覺到君權和相權之間的問題,他也想過解決這個問題曾破格提拔楊憲、汪廣洋來制衡李善長,但是這兩個都是不爭氣的貨色,楊憲被朱元璋一氣之下殺瞭,汪廣洋被貶到瞭廣東做參政去瞭。
朱元璋雖然罷免瞭李善長但是李善長離職不離權,此時李善長舉薦胡惟庸為右丞相,朱元璋同意瞭,我們知道胡惟庸和李善長是老相好瞭,這樣不是增加瞭李善長的實力嗎?但是朱元璋不那麼想,自楊憲、汪廣洋之後朱元璋想到瞭另外一個人限制李善長,這個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雖然和李善長關系要好,但是如果把胡惟庸任命丞相為瞭爭奪中書省的權力必定會讓他們二人心生嫌隙,而這樣作為李善長集團的二號人物胡惟庸會帶走一部分李善長的心腹手下自立門戶,這有些像是漢武帝推恩令一樣。
朱元璋自認為這種方法很好,可是李善長和胡惟庸達成默契,不是自己的人就打壓,朱元璋隻好再次任汪廣洋為右丞相,但是汪廣洋喜歡喝酒,在中書省毫無用處,老朱大失所望,在他看來汪廣洋是自己的心腹但是他卻這麼沒用和胡惟庸走在瞭一起於是將汪廣洋貶黜到廣南,可是朱元璋越想越氣於是又專門派人追上汪廣洋賜死,這時候朱元璋才是真正的動瞭殺心,他要除掉胡惟庸廢除丞相制度。
二、殺劉伯溫
胡惟庸先散佈謠言說劉伯溫跟民眾搶奪一塊有王氣的地方,如果是其他人朱元璋也許不信,但是劉伯溫相術十分高明,連鳳陽朱元璋墓地風水也是他選的,所以朱元璋開始懷疑劉基,剝奪瞭劉基的俸祿,後來劉基生病胡惟庸代朱元璋探視,劉基吃瞭禦醫開的藥之後心中想塊石頭一樣擠壓,劉基面見朱元璋向他婉轉的說瞭這件事,朱元璋隻是說瞭一些寬慰養病的話,這讓劉基非常心寒,沒多久劉基就死瞭。

這裡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朱元璋派胡惟庸殺瞭劉基,另外一種是胡惟庸因為劉基曾經對朱元璋說自己不能為相並且一直和自己對抗而心生怨恨殺瞭劉基,另一方面可以看看朱元璋的態度。我傾向於第一種朱元璋殺瞭劉基,因為劉基死時是洪武八年,而胡惟庸洪武七年才做右丞相,此時的胡惟庸沒有和君權對抗的實力,他也沒有這個膽子。不過不管是哪一種他做這件事情都是不大討帝王喜歡的,第一種是知道瞭自己的小秘密,知道自己秘密的人一般都是要死的,第二種就更是可怕瞭,膽敢毒殺開國功臣。
三、拉攏大將軍徐達
胡惟庸利誘魏國府的管傢福壽,想盡辦法拉攏徐達,但是徐達是朱元璋的好兄弟兼兒女親傢,徐達的四個女兒其中三個女兒嫁給瞭朱元璋的兒子豈會背叛朱元璋所以把這件事情告訴瞭朱元璋。
四、與李善長關系太過於密切
胡惟庸和第一功臣李善長是老鄉,而且胡惟庸把自己的侄女嫁給瞭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的兒子為妻,而且讓李存義遊說自己的的哥哥,向李善長送禮謀求深度合作。
五、包庇領軍大將
凡是朱元璋責罰的領軍大將如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等他都交好,或以權力脅迫或以財物誘惑,密相往來。朱元璋的錦衣衛豈是吃幹飯的?朝中大臣吃的什麼說的什麼朱元璋都知道,胡惟庸和領兵將領的種種往來絕對是犯瞭皇帝的大忌。

六、勾結皇八子譚王朱梓
雖然此事沒有在《胡惟庸傳》中寫但是在《朱梓傳》中寫到朱梓的嶽父和妻弟在洪武二十三年因為胡惟庸案被牽連,朱梓因為此事感到十分的害怕,朱元璋下詔寬慰表明這裡沒有你的事情不會牽連到你,你不要害怕,好久不見你瞭,你進宮來看看你老子。朱梓一聽讓他進宮更加害怕瞭與王妃自焚而死。試想如果朱梓不是和胡惟庸密謀他豈會自盡,雖然胡惟庸案朱元璋殺瞭很多功臣名將但是從未對自己的兒子下手,朱元璋還是非常看重自己的這些兒子的,朱梓在害怕些什麼呢?以錦衣衛的實力朱元璋很有可能是知道胡惟庸和他的兒子是有聯系的隻不過他不想牽連自己的兒子罷瞭。
胡惟庸是否謀反已經不得而知,不過胡惟庸確實太過於專權而讓朱元璋感到皇權受到瞭威脅,因為相權和君權的關系和朱元璋狠辣猜疑的性格所以胡惟庸肯定是要死的,胡惟庸案成瞭朱元璋手中的刀,這場大清洗殺幹凈瞭朱元璋認為不聽話的對皇權有威脅的功臣,中央集權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峰,缺點就是在胡惟庸藍田案之後朱元璋幾乎清洗瞭所有的名將,到瞭建文帝的時候隻有兵而無將,耿炳文六十多瞭不得不帶兵出征,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這種雖出生名門但是從未上過戰場的新手竟然成瞭領軍元帥,朱允炆倒是輸的不愧,是他爺爺早早地就害瞭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