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絲綢的影響力究竟能大到什麼程度 據說羅馬帝國經濟衰落就是因為它

絲綢的影響力究竟能大到什麼程度 據說羅馬帝國經濟衰落就是因為它

時間:2019-07-23 13:14:0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還不知道:絲綢的影響力有多大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自然界中,蠶有吐絲結蠶的特性。中國人發現收集整理蠶絲,能夠織成舒適輕薄、吸濕保健的絲綢。穿著絲綢成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征,盡管絲綢價格昂貴,依然在歐亞地區熱銷,以至於運送它的商路稱為“絲綢之路”,它的原產地中國被稱為“絲國”。不過,在絲綢高價的背後,隱含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蠶絲是一種含氮高分子化合物的長絲纖維,主要成分是絲素蛋白、甘氨酸、丙氨酸和絲氨酸等成分。蠶吐絲時,實際上吐出瞭兩根絲,凝固定形後合並成一根纖維,正因如此,蠶絲的斷面類似於眼鏡。按照蠶的食性不同,蠶絲分為桑蠶絲、祚蠶絲、木薯蠶絲、蓖麻蠶絲等品種。蠶絲經過繅絲、織造和染整等工藝,就能成為人人皆知的絲綢。

圖1 絲綢制品

相傳,黃帝娶西陵之女嫘祖為妻,據《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勸蠶稼,親蠶始於此。”說明中國在上古時期就開始養蠶取絲瞭。1925年.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瞭一個半殼形的古物。經考古專傢研究,判斷為半個蠶繭,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1.04厘米,蠶繭被利刃切去瞭一部分,距今約6000年。西陰村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為中國繅絲織絲提供瞭最早的實物證據。

在古代,絲綢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既有絲綢本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兩者相互作用,彼此影響。對絲綢本身而言,在戰國時期,絲綢品種出現瞭細化,主要有絹、綺、錦等三類。絹是平紋絲織品,具有質地輕薄、耐用平整的特點,綺是有花紋的絲織品,分為逐經提花和隔經提花兩種。錦是經人為加工後,織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美觀大方,華貴莊重,價格最高。

在《釋名》中,明確提出“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其制字從帛與金也。”由此古人有“寸錦寸金”的說法。按經緯起花的不同,錦分為經錦和緯錦,以南京雲錦、廣西壯錦、蘇州宋錦、成都蜀錦為代表的中國四大名錦,增加瞭絲綢的附加值。

圖2 北宋,簇四盤雕紋錦袍,故宮博物院藏

從人工成本的角度。

織一匹絹,需要兩個人相互配合,費時五天才有織成。織一匹綺,需要五個人,耗時更長。而為皇室貴族專供的織錦面料,有的甚至長達數年。絲綢的價格水漲船高,其中包括瞭不菲的人工價值。

絲綢的優良品質,也決定瞭自身的高價。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瞭一件素紗襌衣,交領,右衽,直裾,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用料約2.6平方米,僅重49克。去除較重的衣領、衣袖和衣襟邊緣,純紗的重量隻有20多克。

當時,專傢仿制瞭第一件素紗襌衣,重量超過瞭80克。經過對比,專傢發現當代蠶絲比古代蠶絲粗瞭23.89%。經過13年的努力,專傢終於制成瞭第二件重49.5克的素紗襌衣。馬王堆出土的漢代襌衣是世界上最早和最輕的絲織品,表明瞭中國高超的絲織工藝,其價值不可估量。

圖3 唐《搗練圖》

外界因素的疊加,助長瞭絲綢價格。

中國通過對絲綢實行技術壟斷,由此獲取高額利潤,間接推高瞭絲綢價格。公元前200年,朝鮮在中國移民的幫助,首先獲得瞭制絲工藝。公元四世紀,印度實現瞭養蠶零的突破。公元六世紀,羅馬帝國才真正掌握制作絲綢的技術。

除瞭技術的壟斷性,物流成本成為絲綢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西漢時期,張騫開辟瞭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抵西域,連中亞,過西亞,最終到達羅馬帝國。中國出產的絲綢暢銷沿路各國。由於路途遙遠,經過商人的層層加碼,運抵羅馬的絲綢變得十分昂貴。

公元2世紀,一磅上等中國絲織品,售價12盎司,相當於454元絲綢等價於360克黃金。僅此一項,羅馬每年至少花費五千萬賽斯特斯,相當於42.5萬金磅。公元301年,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強行制定瞭中國生絲的價格,每磅約合274個金法郎,以此遏制羅馬人對絲綢的狂熱消費。

英國科學技術史專傢李約瑟提出:“總的來說,羅馬對東方的國外貿易,嚴重入超,必須用金銀錠或硬幣來補償。這種金融上的日趨枯竭,也是導致羅馬帝國經濟衰落的主要原因。”李約瑟說得沒錯,購買昂貴的絲綢,是羅馬財政入不敷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圖4 商·成束絲

除此以外,絲綢還具有貨幣交換功能。

在東漢的《說文解字》中,最早出現瞭“貨幣”一詞,“貨,財也,幣,帛也”。其中的帛,就是指絲綢。它與鑄幣同時流通,與充當中間等價物的鑄幣不同,絲綢實現的是等價實物交換。

東漢延平元年,“立春之日遣使者賜文官司徒司空帛三十疋。九卿十五疋。武官太尉大將軍各六十疋。執金吾諸校尉各三十疋。武官倍文官也。”可見絲綢成為一種貴重物品瞭。此外,據《隋書》記載“祿率一分以帛。一分以粟。一分以錢。”也就是說當時公務員工資以絲綢、粟米和錢等三種形式發放,其中絲綢占據首位。

公元618年,李淵建唐稱帝。唐朝國力強大,西夷賓服,絲綢之路沿路國傢紛紛認可瞭絲綢的貨幣功能。據吐魯番的相關文獻顯示,在唐天寶年間,一匹次上的波斯敦父駝需要33匹絲綢,一匹次上的草駝值30匹絲綢,一名多寶胡奴可換21匹絲綢。

圖5 唐·法門寺絲織品

中國出產絲綢,西域盛產良馬,兩者互通有無,等價交換,實現商品流通。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粗制絲綢制品“大練”能夠交換次上馬、次馬和下馬,價格分別是9匹、8匹和7匹,絲綢的貨幣特征愈加明顯。

在貨幣功能基礎上,唐朝詩人給絲綢增添瞭文化氣質。杜甫在《麗人行》中,用“綺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金麒麟”表現貴婦人的生活狀態。李商隱有詩雲:“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詩一出,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圖6 西漢·素紗禪衣

絲綢的強勢地位,一直延續到瞭清末。當時,建立瞭以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為主的官辦絲織機構,民間湧現出許多規模不一的絲織作坊,品種繁多,產銷兩旺。在對外貿易上,生絲和絲織品貿易形成瞭一定規模。

不過,這隻是近代絲織業的回光返照,官府不斷增加苛捐雜稅,擠占瞭絲織業的利潤空間。西方列強貨大量傾銷廉價的機制洋佈洋綢,造成地產絲織品大量滯銷。在雙重打壓之下,絲織業走下瞭高不可及的神壇,淪為普通商品,風光不再。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說文解字》《隋書》《通鑒外紀》《釋名》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