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商鞅變法讓秦國脫胎換骨,那有沒有什麼遺留的後患呢?

商鞅變法讓秦國脫胎換骨,那有沒有什麼遺留的後患呢?

時間:2019-07-23 16:29:4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秦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從戰國初期在“七雄”中墊底的最落後國傢到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強國,秦國迅速崛起,建立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可好景不長,秦帝國的大廈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短短十幾年就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轟然倒塌。秦國的崛起繞不開一個名字——商鞅,正是他的變法圖強使秦國面貌煥然一新,在戰國七雄的紛爭中脫穎而出,最終完成統一大業。但與此同時,商鞅變法也給秦朝的帝國統治埋下瞭危機,並流毒於後世。

商鞅入秦先來說說商鞅這個人。商鞅本名公孫鞅,原是衛國貴族,年輕時喜歡法傢學說,後來跑到魏國,在魏國相國公孫座門下做事,瞭解其才能的公孫座死前曾將他推薦給魏惠王求重用,但是魏君沒有答應。聽說秦孝公頒佈求賢令後,商鞅決定到秦國尋找發展機會,並通過秦孝公的一個寵臣景監見到瞭秦孝公。當時的秦國已經沒有瞭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時期的威風,國內政局動蕩不說,還被魏、趙、韓三國欺負,奪去瞭黃河以西的領土。中原諸侯基本不和秦國交往,把他當做戎族看待。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後對這種狀況非常著急,力圖改變,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搜羅人才,於是發佈命令說“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商鞅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來到秦國的。剛開始,商鞅說出的一番實行王道的設想並沒有打動秦孝公,秦孝公覺得成效太慢,直到商鞅提出富國強兵的霸道之策才稱瞭秦孝公的意。兩人交談瞭幾天都不覺得厭倦。

秦孝公決定重用商鞅實施變法,但遭到瞭一些保守勢力的反對。大夫甘龍和杜摯反對的理由是,聖人不改變民俗就能實現教化,智者不變更制度就能實現統治,遵守古制的話,官員和百姓都能相安無事。商鞅對他們說:“三代的禮制不同,而各自成就瞭王業;五伯的法治不同,而相繼稱霸。治理國傢不是隻有一種途徑,利國之事不必效法古代。”聽瞭雙方的辯論,秦孝公還是覺得商鞅說的在理,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制定變法之令。獎勵耕戰為瞭讓老百姓相信秦國的這次變法是動真格的,商鞅在正式發佈變法法令之前,還做瞭一件成功博眼球的事,這就是“徙木立信”。

商鞅在秦國首都市場的南門樹立瞭一根三丈長的木桿,出瞭個命令:“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獎賞十兩金子。”結果民眾看瞭很懷疑,哪有這麼好的事?就是沒有人願去嘗試一下。商鞅就加大瞭獎賞,賞金增到五十兩金子。這時有個傻小子真的就把木頭扛起瞭就走到北門瞭,得到瞭五十兩金子(我要是在場的話多好)。人們這才感嘆:原來左庶長說話算數啊,他的命令就是命令!接下來,商鞅變法的大幕正式拉開。第一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概括起來說就是獎勵“耕”和“戰”。一、實行連坐法。五傢編為“伍”,十傢編為“什”。在伍什之內,大傢互相監視,一人有罪,其他人都要連坐受罰。不告發“奸人”的要被腰斬,告發的和殺敵同樣有功。二、獎勵建立軍功。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殺敵多少和立功大小作為標準。沒有立過戰功的人,就是有錢也不顯擺。貴族也要靠軍功定爵位的高低。三、獎勵農業生產。老百姓多生產糧食和佈帛的,免除官差。從事商業活動以及懶惰而導致貧窮的,沒入官府為奴隸。弟兄到瞭成年就要分傢,否則加倍納賦。四、焚燒儒傢的《詩經》、《尚書》等經典,禁止戰國時期的遊說活動,以樹立法令的權威。功成身敗變法令實行一年後,秦國人到首都抱怨新法不好的人數以千計。此時,太子也觸犯瞭法令。商鞅說:“法令不得推行,原因在於上面有人先犯法。”要依法處置太子。但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可以對他施刑罰,商鞅就把太子的兩位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處置瞭。從此,老百姓再也不敢不遵從法令瞭。商鞅變法實施十年後,秦國人享受到瞭新法帶來的好處,“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傢給人足”。最重要的是,秦國的軍事力量強大瞭。公元前352年,商鞅領兵征魏,把魏國的舊都安邑攻破瞭。秦孝公看到第一次變法取得瞭成功,就讓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有:開辟阡陌封疆,讓百姓自由占耕未開墾的土地,對百姓直接計田征稅;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實行縣制,把全國的城邑和村莊歸並為三十一縣,由中央直接管理;為瞭便於向東發展,把首都遷到渭河邊的咸陽。這第二次變法當然也有人反對。據說有一回,在一天之內,秦國就殺瞭七百多反對變法的人,血把渭河的水都染紅瞭。但變法也的確使得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公元前340年,商鞅再次征魏,大敗魏軍,把魏將公子卬都給俘虜瞭。魏國獻出瞭黃河以西的土地,還被迫遷都到大梁(現在的河南開封)。商鞅因軍功受賞,被封於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

可是兩年後,秦孝公去世,太子繼位,是為秦惠文王,之前得罪過太子的商鞅面臨被清算的危險,果不其然,新王上臺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借口商鞅謀反,最後將商鞅車裂處死,族滅商鞅全傢。商鞅落瞭個功成身敗的下場。流毒後世“商鞅死,但秦法未敗。”秦惠文王殺瞭商鞅,可並沒有改變商鞅的法令。隨後的100多年,除瞭後來秦莊襄王用商人呂不韋為相,停止排斥商人和遊說之士的法令之外,其餘也都相沿不變。商鞅的富國強兵之策締造瞭一個地處西陲的強秦,驅使其不斷向東、向南擴張,並最終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統一瞭中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商鞅變法遺下的流毒也不少,連商鞅自己也承認,自己的強國之術“難以比德於殷周”。說得直白點,商鞅引導秦國走的是一條軍國主義道路。商鞅實行的是苛政統治。他實施愚民政策,焚燒詩書,戕害中國傳統文化,為後來的秦始皇焚書坑儒開瞭一個惡例;他開啟瞭“連坐制”的惡政,鼓勵民眾之間的互相告發,顛覆瞭國民的道德準則,流毒甚至影響到瞭今天的中國;他用血腥的手段壓制不同言論者,為後來的秦始皇暴政埋下瞭伏筆,怪不得司馬遷也評價他“刻薄少恩”;他加重瞭百姓的徭役和兵役負擔,雖然當時國傢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但老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軍國主義道路可以使秦國席卷天下、並吞八荒,卻不可能讓統一後的秦朝國泰民安,當秦始皇學著商鞅“廢先王之道,燔百傢之言,以愚黔首”的時候,這個王朝已經註定瞭短命的結局。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