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袁崇煥為什麼飽受爭議?袁崇煥是功大還是過大?
明末袁崇煥為什麼飽受爭議?袁崇煥是功大還是過大?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明朝末年,局勢紛雜,身處漩渦之中的很多人都曾飽受爭議,袁崇煥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說他是擎天一柱,崇禎處死他就是自取滅亡。也有人說他通敵賣國,欺君誤主,加速瞭大明的滅亡。那麼,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袁崇煥赴遼作戰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35歲時中進士,被任命為瞭福建的邵武知縣。在任內,袁崇煥因為喜歡軍事,所以經常向一些老兵打聽邊塞地區的戰事。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被提拔進入瞭兵部。不久,後金攻破廣寧,朝廷商議派人鎮守山海關。此時,袁崇煥在查看瞭關外地形之後,在朝堂上誇下海口,隻要有足夠的兵馬錢糧,自己一人便可以鎮守山海關。
(袁崇煥)曰:“予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此。”——《明史》
顯然,袁崇煥這句話吹牛皮瞭。一個從未參加過實戰的文官,又怎麼可能以一人之力捍衛整個帝國的安全。從這裡,袁崇煥不切實際的性格已經顯露無疑。

幸好,當時薊遼督師為孫承宗。孫承宗是一個著眼於全局的人,他認為如果想要穩定遼東局勢必資於海。為此,孫承宗上書天啟帝,請求將後勤補給分配給登萊巡撫袁可立一定數額,好讓袁可立經營海上對抗後金的防線。
袁可立能力出眾,迅速在沿海地區構建瞭上千裡的防線,並且輕而易舉的節制瞭毛文龍。
再說袁崇煥,來到遼東之後,在孫承宗的指揮下駐守寧遠城。一時間,明朝短暫形成瞭對後金的軍事包圍。如下圖;

袁崇煥督師薊遼
實際上,袁崇煥的崛起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魏忠賢。
雖然歷史上魏忠賢是一個大奸臣,但也並非一無是處。他雖然拼命斂財,但他並沒有向窮人收稅,而是向那些中高層的富有階級抽重稅。因為他明白,向窮人征稅,窮人一無所有的時候隻有造反,而向富人征稅,他們雖然失去一些財富,但依然可以過得非常滋潤,根本不可能考慮謀反叛亂。
收上稅來之後,魏忠賢把大部分稅收供給瞭前線。因此,遼東戰事的順利實際上有一半的功勞屬於魏忠賢的。
不過,魏忠賢和孫承宗關系不好,所以孫承宗被魏忠賢迫害,辭官回鄉。
孫承宗辭官後,高第成為瞭薊遼督師。

此時,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軍抵達寧遠。這一戰大傢非常熟悉,袁崇煥大勝後金,並且一炮把努爾哈赤轟成瞭重傷,後來還一命嗚呼瞭。
寧遠大捷之後,袁崇煥被捧上瞭神壇,無數贊譽接踵而至。當然,這其中也有鼓舞明軍士氣的原因,讓大傢感受一下,女真並不是戰無不勝的。
不過,袁崇煥似乎並不太清楚,他受到贊譽之後開始驕橫跋扈,與滿桂、王之臣等人鬧矛盾。在這期間,袁崇煥還極力的討好魏忠賢,甚至在遼東地區為魏忠賢建立瞭生祠。
接下來,魏忠賢設置瞭遼東巡撫,由袁崇煥擔任。

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掌握瞭後金,袁崇煥寫信給皇太極想要議和。第二年,皇太極同意瞭袁崇煥的請求,於是傾巢而出攻打朝鮮。
此時,明廷得知皇太極的動向,將關內關外皆賦予袁崇煥,並且讓袁崇煥救援朝鮮和毛文龍。但袁崇煥坐失良機,根本沒有出兵,也沒有偷襲皇太極的老巢。以此可見,袁崇煥的軍事能力並不是太突出。
皇太極征服朝鮮之後,迅速回兵錦州,袁崇煥再次無動於衷。後皇太極攻打寧遠,袁崇煥才做出瞭反應,派兵繞到瞭皇太極後方,並且以水師牽制。
後金面對堅城利炮,損失慘重,最終選擇撤圍。於是,袁崇煥取得寧錦大捷。
縱觀袁崇煥兩次大捷,評心而論,雖然有一些亮點。但是從戰略和戰術上來講,並沒有達到韓信、嶽飛等人的高度,所以,所謂的擎天一柱,抵抗滿清、捍衛明朝的棟梁言過其實瞭。

袁崇煥造成的損失
取得兩次大捷,袁崇煥確實被人們捧上瞭神壇,但他忘瞭,他取得的成績是建立在孫承宗和袁可立的戰略基礎之上,所以自己也有點飄瞭,尤其是崇禎繼位時。
崇禎上臺後,袁崇煥有開始瞭吹牛皮,對崇禎誇下海口,說五年內可以復遼。崇禎聽後非常高興,給予瞭很多賞賜,並且讓袁崇煥督師薊遼。由此,袁崇煥走到瞭孫承宗的位置。
後來,有人詢問袁崇煥復遼之策,袁崇煥卻說這些話是安慰皇上。別人好心提醒袁崇煥別犯瞭欺君之罪。
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
給事中許譽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煥言:“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譽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

此時袁崇煥意識到瞭自己的問題,所以向崇禎說:“遼東地區局勢紛亂,況且朝廷各部門之間配合不到位,所以……。”
崇禎:“沒事,我親自下令,各個部門全都聽你調遣。”
“陛下,朝廷還有很多人對我不服氣,我怕有人對我抨擊,導致戰事不利。”
“沒事,這是尚方寶劍,給你。而且我把滿桂等人的尚方寶劍也收瞭,遼東局勢全都聽你的。”
於是,袁崇煥順利把自己陷入騎虎難下之地。
袁崇煥到達遼東後,為瞭將權力全部收入囊中,繞道海上,到達瞭毛文龍的領地,之後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擅自將大將毛文龍斬殺。

毛文龍死後,其部下離心離德,變得毫無戰鬥力,曾經袁可立耗費大量財力物力經營的海上防線徹底崩潰,後金再也沒有瞭後顧之憂。皇太極看到這兒簡直開心到瞭極限,於是發生瞭己巳之變,皇太極親自率軍借道蒙古,兵圍北京。
到這兒,袁崇煥迅速回兵救援北京,在廣渠門與皇太極大戰。期間,袁崇煥曾經多次要求率軍進入北京城,但崇禎下旨拒絕瞭袁崇煥的請求。
皇太極撤兵之後,崇禎迅速收繳瞭袁崇煥的兵權,並且將其凌遲處死。其罪名有以下幾條;
付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
以上幾條,除通敵叛國有爭議之外,基本上全部坐實。尤其是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的幾年中,空耗財力而無進展,擅殺毛文龍導致兵變,致使袁可立數年的經營毀於一旦。

縱觀袁崇煥一生,在明朝對後金的戰爭中有功,不過隻停留在戰術層面,隻是某一場戰役。而從明朝對後金的整體戰略上來講,袁崇煥過大於功,甚至可以說袁崇煥在戰略層面都是過。尤其是袁崇煥對著崇禎隨意吹牛皮,導致明廷全力支持他,而他卻空費財力、物力,經營幾年之後還使的皇太極沒有瞭後顧之憂而放心大膽的入長城劫掠。所以,袁崇煥死的並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