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吳國和蜀國有不共戴天之仇 為何諸葛亮卻選擇伐魏呢

吳國和蜀國有不共戴天之仇 為何諸葛亮卻選擇伐魏呢

時間:2019-07-24 11:56:4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諸葛亮為何伐魏不伐吳,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我們知道歷史記載中,諸葛亮對魏國進行五次北伐,226年曹丕病死後,曹叡接受帝位,諸葛亮看準時機,準備兩年,於228年發動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為何選擇伐魏?難道不知道吳國對蜀國來說有不共戴天之仇嗎?(先是背後捅刀子殺瞭關羽奪瞭荊州,又在夷陵大敗劉備,劉備損兵折將後病疫白帝城)。而且伐吳的話,明顯比伐魏更容易獲得成功,不是嗎?其實,諸葛亮之所以選擇伐魏,我想大概因為以下幾點,如有不足之處望您指正!

北伐路線圖

魏國動蕩。要知道,曹丕死後,魏明帝曹叡接手魏國。在這帝王更迭中,魏國政局肯定會動蕩,諸葛亮得知,曹叡與曹丕雖然是父子,但是曹丕卻逼死瞭他的母親毛小姐。可以說曹丕這個父親,曹叡是恨的牙癢癢,對他的爪牙肯定會暗中清除。在曹叡眼裡,無論你是有能力還是沒有能力,隻要是曹丕的親信,那麼肯定會受到打壓甚至殺死,這對於魏國來說絕對不是件好事。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大出乎意料的順利。各種資源。眾所周知,魏國是三國之中能人最多的一個國傢,科學傢有馬鈞,對發明一項絲毫不亞於諸葛亮;武將資源,那隻能說讓諸葛亮垂涎三尺,曹氏的鐵桿粉絲俘虜瞭是策反不瞭,但那麼多武將不全姓曹吧?其餘的都是人盡其才嗎?肯定有鬱鬱不得志的,這些人策反起來就很好說瞭;人口資源,不要小看這項,想要屹立不倒,就要有充足的後備條件,士兵陣亡瞭就得需要補充,人口多瞭,壯丁就多瞭,壯丁多瞭,士兵自然而然就多瞭;肥沃的土地資源,四川是什麼?不是山就是陡坡,開墾土地是相當不容易,用鋤禾這首詩來形容當時的蜀民一點也沒錯,而魏國是肥沃的平原。復興漢室。這是劉備建立蜀漢最初的意願,也是天下人所期盼的。如果不是打著這個旗號,我想蜀國會提前離開很多‘大將’,並且,蜀漢可是靠著這個來招賢納士呢!所以,無論諸葛亮是真正忠於這個口號還是拿來當成政治幌子,都必須打出這個口號。隻有這樣,才會師出有名,才會隨瞭天下人的‘意願’。平原地勢。魏國屬於平原,相對於吳國的長江天險好進攻的多。雖然魏國的騎兵厲害,但是蜀國的步兵也不差不是嗎?而且諸葛亮改善的弩對騎兵殺傷力極大。

綜合上述四點來說,諸葛亮不可能伐吳。劉備伐吳情有可原,是為瞭給荊州派一個交代,給出生入死的兄弟一個交代。諸葛亮伐吳,算什麼?為先帝報仇?別扯淡瞭,劉備在失敗的那一刻就已明白,人心去瞭。如果諸葛亮繼續伐吳,將遭到眾將士的齊力反對,對於諸葛亮來說這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諸葛亮真若伐吳,出師之名是什麼?難道東吳也有漢賊嗎?況且,長江天險擺在那,孫仲謀可不是虛名,從曹操赤壁之戰開始,曹丕伐吳,劉備伐吳,全部倒在瞭東吳,哪一個比諸葛亮差瞭?諸葛亮對種種的分析得出:東吳有毒,不碰為好。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