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三駕馬車”之一的彭恙是怎麼被除掉的?真相是什麼
蜀漢“三駕馬車”之一,彭恙為何被除掉?如何評價劉備對他的處置,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建安十七年,益州叛徒張松私下結交劉備的事情敗露,劉備在軍師龐統的勸說下,慌忙在葭萌起兵向成都進發,志在吞並劉璋的益州。
由於此前劉備在益州已經駐守三年,廣泛結交英雄豪傑,所以劉備得到當地士族大傢的支持,一路上勢如破竹直逼成都門戶涪城。
劉備大軍駐足涪城久攻不下,不得不安營紮寨打起瞭持久戰。
有一天,劉備的軍師龐統在館舍招待賓客,門童來報有客人來訪。龐統出門相迎,卻見一人蓬頭散發衣冠不整,不等龐統邀請便往館舍闖。
那人進入館舍之後見廳堂上有客人在座,竟快步邁入龐統的臥室,躺到瞭龐統的床上。
龐統追到臥室,那人開口說道:“你先招呼賓客,等客人們走瞭以後,我要好好跟你聊聊。”
龐統隻好等到會客完畢,來到臥室準備跟怪人理論。來人卻提出:“我餓瞭,先給我弄一頓好吃的,我吃飽瞭再跟你談。”
等那人酒足飯飽,龐統恭敬地上前問道:“敢問先生尊姓大名?”
來人說道:“彭羕(yang)!”
龐統受寵若驚:“原來是益州大賢人,您能來是我的榮幸啊!”
彭羕說道:“我此次是來救你們的!”
隨後,彭羕與龐統徹夜深談,龐統對彭羕深為喜歡。
——《三國志》記載:“統與羕非故人,又適有賓客,羕徑上統床臥,謂統曰:“須客罷當與卿善談。”統客既罷,往就羕坐,羕又先責統食,然後共語,因留信宿,至於經日。”
話說彭羕可不是一般人,在益州算是大名鼎鼎,而且是益州牧劉璋的仇敵。彭羕身高八尺,容貌魁梧,滿腹經綸,性格高傲。由於性格高傲,彭羕與人很少合得來。
面對眾人的輕視和不理睬,也很少有人能入彭羕的法眼,彭羕唯一敬重的就是同鄉好友秦子敕。秦子敕是益州隱居的“聖人”,多次拒絕劉焉父子的招募,甚至連他們父子見面的請求都嚴詞拒絕。
彭羕向蜀郡太守許靖推薦瞭秦子敕,將其比作周文王得到呂尚、漢高祖得到酈食其。
事實證明彭羕非常有眼光,後來劉備派謀士簡雍進入成都勸說劉璋投降,簡雍趾高氣揚,唯有秦子敕站出來怒斥簡雍無禮,使得簡雍趕緊下車道歉並一改顏色。
彭羕後來做到瞭益州的書佐,雖然是個小官,但是由於才華橫溢,在同僚中大放光彩。很快大傢都集體排擠彭羕,並聯名狀告彭羕。
劉璋昏暗不辨是非,將彭羕罷官奪職,按照刑法剃瞭光頭罰作苦役,後來幹脆發配貶為奴隸。
彭羕聽聞劉備入蜀,自覺機會來瞭,便沿著長江逆流而上,希望遊說和結交劉備。彭羕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先拜見劉備的軍師龐統,所以有瞭文章開頭的一幕。
——《三國志》記載:“羕仕州,不過書佐,後又為眾人所謗毀於州牧劉璋,璋髡鉗羕為徒隸。”
第二天,龐統帶著彭羕準備覲見劉備,恰巧遇到在劉備軍中效力的巴蜀名士法正。
法正早就仰慕彭羕大才,並聽說過其光輝事跡,見到真人之後如同見到聖人,緊緊握住彭羕的手,激動地說道:“是您嗎,真的是您嗎!”
此時法正深得劉備信任,與龐統聯名推薦瞭彭羕。一番交談下來,劉備認定彭羕是個人才。
彭羕向劉備進言:“魏延的前寨五萬兵馬已經十分危險瞭。”
劉備倉皇失色。
彭羕說道:“前寨前有涪水,兩側是高山峭壁,如果後背用軍隊堵住撤退的路,河水暴漲必然全軍覆沒。我夜觀星象,今夜必有暴雨。”
劉備當即部署魏延撤退並留下空城。果不其然,當夜蜀軍趁著暴雨掘開涪水淹城寨。魏延則趁機包圍瞭蜀軍,活捉瞭蜀軍大將,由此打開瞭戰爭的僵局。
涪城一戰後,劉備將彭羕留在軍中負責傳達自己的命令,成為繼龐統和法正之後的第三謀士。
劉備後來委任彭羕給諸位將軍講述軍事課程,而彭羕的工作也非常符合劉備心意,在劉備集團地位和威望日漸增加。
彭羕本是益州被打壓的囚徒,一下子翻身作瞭主人,地位超越瞭所有益州的官宦,開始有點得意忘形,不斷自我膨脹,日益變得囂張自矜。
後龐統在落鳳坡戰死,劉備急忙召諸葛亮帶兵入蜀增援。平定益州之後,益州牧劉備任命彭羕為治中從事,與諸葛亮和法正成為三駕馬車。由於法正和彭羕關系密切,這讓諸葛亮深為不安。
諸葛亮表面上對彭羕非常熱心,實際上多次向劉備打小報告:“彭羕這個人心志太高,難保以後做出點其他非分之想來。”
劉備覺得言之有理,漸漸疏遠瞭彭羕,並決定將其外調為江陽太守。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遷羕為江陽太守。”
彭羕聽說自己將要被外放偏僻的地方做太守,心中非常不高興,便找到馬超喝悶酒。
馬超寬慰彭羕:“您才智出類拔萃,主公對您又那麼器重,將您和諸葛亮、法正並列為三駕馬車,怎麼可能舍得將您外放小郡太守?”
彭羕微微有點醉意:“劉備這個老兵痞子,荒悖無禮,還有啥可說的呢!”
隨即彭羕越說越駭人聽聞:“不如幹脆我在外面,你做內應,我們兩個一文一武,推翻劉備平定天下,不在話下!”
馬超剛剛歸降劉備,對彭羕的話大吃一驚,默不作聲。等彭羕酒足飯飽走瞭之後,馬超趕緊密報劉備,將彭羕的話如實告訴瞭劉備。
劉備聽到馬超的奏報,毫不猶豫地將彭羕抓瞭起來。等彭羕酒醒之後,已經在成都的監獄裡瞭。
《三國志》記載:“(羕)又謂超曰:“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超羈旅歸國,常懷危懼,聞羕言大驚,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辭,於是收羕付有司。”
這日,劉備找來諸葛亮商議對彭羕的處理意見。
諸葛亮說道:“我早和主攻說過,彭羕這個人志大才高,留著指不定以後會做出什麼事情來。況且劉璋將其降為奴隸,他竟然背主迎接主公,以後還會迎曹操、孫權,也說不準。”
劉備神經一下子被觸到瞭,最終決定:“殺!”
臨死前的彭羕終於明白,為何自己會淪落今日的下場,獄中致信給諸葛亮:“我過去與各路諸侯打過交道,認為曹操殘暴狂虐,孫權不行正義,劉璋昏庸懦弱,惟有主公有霸王的資質,可與他開創大業治理天下,故此才翻然改志作出飛升之變......自我失足毀滅,還能怨誰呢?您是當代伊尹、呂望,應當好好與主公共計大事,幫助他完成大業。天地明察,神祗有靈,還有什麼可說啊!隻是衷心希望您能理解我的真心本意。願您努力奮鬥,保重,保重!”
謀士彭羕終被處死,時37歲。
最後問題來瞭,怎麼看待彭羕的死?囂張自矜?自己的破嘴?馬超?諸葛亮?還是......
這口鍋該誰背?
馬超告密是真,但馬超與彭羕二人向來交好,何況是酒後之言,彭羕發發牢騷,馬超會主動揭發彭羕嗎?值得商榷。從馬超的經歷可以看出,他的智商似乎真的不高,啥時候把彭羕賣瞭,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
諸葛亮也隻是給劉備分析下情況,並沒明確建議劉備殺彭羕,何況劉備當傢做主。在彭燕獄中寫給諸葛亮中,對諸葛亮也沒有責備之詞,隻是勸慰諸葛亮盡力輔佐劉備。但不排除一切都是諸葛亮的精心策劃。
能成為“三駕馬車”之一,劉備自然是看中彭恙的能力和功勞,最後決定殺彭恙,也絕非僅僅是因為收到“小報告”這麼簡單。但是作為主公,劉備最在意、最敏感的應該就是馬超告密之事,這也在情理之中。棄之不用不就可以瞭嗎?為何要殺?這就應該和諸葛亮的分析有關系瞭。彭恙既然能背叛劉璋,就很有可能背叛劉備,是個禍根。不如直接殺瞭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