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茅山道士的始祖,遙控天下的預言傢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陶弘景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講到南梁的時候,我總愛用《瑯琊榜》這部與其有著不少聯系的電視劇來作比喻。比如在之前,我們就比較過赤焰軍少帥林殊和白袍軍主帥陳慶之的異同;而今天,我們則要說說江左盟盟主梅長蘇和梁朝另一位名人的相似點瞭。
在《瑯琊榜》裡,江左盟的勢力幾乎遍及整個大梁江湖,身為盟主的梅長蘇也幾乎等於控制著整個大梁黑道。而後他又登入廟堂,成為在許多大事上都舉足輕重的客卿。等到他協助蕭景琰備位東宮以後,一向陰鷙腹黑的梁帝終於動瞭要殺掉他的心思。
而在真實的大梁歷史上,也確實有一位與梅長蘇有一定相似之處、被稱為山中宰相的高人,他就是陶弘景。

與林殊不大一樣的是,陶弘景並非出身什麼名門望族,雖說姓陶,和陶侃、陶潛也沒什麼關系。而且由於其父早早就被小妾害死,使得小陶弘景早早成為瞭孤兒,並且成為瞭一名不婚主義者。
盡管早早就失去瞭父親,陶弘景卻一點也沒放松自己的學習。兒時的不幸使得他將一身精力全部放在瞭對道傢文化的研究上,不到二十歲就已經聲名鵲起,被當時已經快要篡位的蕭道成聘為傢庭教師,成瞭一等一的紅人。
按理說攀上這根高枝,又成瞭皇子們的老師,陶弘景應該很富庶才對。但偏偏陶弘景就窮得叮當響,而且還不想給蕭道成打工,隻想去外地當個縣令就行瞭。當他再三請求都被峻拒以後,陶弘景把自己的官服掛在瞭大內正門神武門上,遞上瞭第四道辭表。
鬧到瞭這個地步,蕭道成也沒辦法,隻好批準瞭陶弘景的辭呈。在他臨行的時候,京郊的征虜亭停滿瞭前來送行的當朝公卿的香車寶馬。自東晉以後,這種滿朝名士齊聚一堂的場景,已經近百年未見瞭。
出瞭京城以後,本是地道南京戶口的陶弘景沒有回到秣陵老傢,而是去瞭京口的句曲山。在這裡,他幹瞭一件對日後中國鬼片事業影響很大的事——他把句曲山的名字改成瞭茅山。
茅山道術是否真的有那麼神奇,筆者沒見過,不敢妄言;但隱居於此的陶弘景很神奇,卻是見諸於正史的。當然,他的神奇不是捉鬼,而是修仙。
厭倦瞭官場的陶弘景隱居於茅山以後,每天所做的就是看書、修道。相比於其他道士來說,陶弘景看得可不止是道傢的經典,而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無論是儒釋道,還是農學星象、醫書歷法,他都喜歡看,而且每樣看得都很好,甚至還修煉出瞭預言傢的功夫。

陶弘景的時代,祖沖之的大明歷已經開始通行,但是卻還沒有人指出為什麼大明歷比之前的歷法要好。陶弘景計算出瞭新老歷法之間的誤差點,並且將年歷又往後推瞭幾十年,在蕭衍的大軍攻陷建康、派人前來請他出山的時候,將其獻給瞭朝廷。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覺得陶弘景是要重出江湖瞭,其實不然。盡管陶弘景和蕭衍在年輕時就關系很好,但是這並不是打動他出山的理由。將歷法獻給蕭衍,隻是對既往兩人友誼的體現;而在送出歷書以後,陶弘景還是安安靜靜地隱居在茅山,當他的清閑道士。
深知陶弘景脾氣的蕭衍知道請不動這位老友,也不多加刁難;倒是建康的達官貴人知道陶弘景是蕭衍的鐵哥們兒,隔三差五、逢年過節都要來給他送錢送物。對於這些東西,陶弘景一般都是全部擋回去;實在擋不住的,轉手就讓徒弟佈施給周遭窮人,也算是一件功德。
當然,茅山不是什麼險峰,陶弘景也不可能和塵世完全割裂開。盡管沒有請陶弘景出來做官,蕭衍卻也沒怎麼放過他,每逢國傢有大事躊躇不決的時候,蕭衍就會派人疾馳前往茅山,請教陶弘景的建議。而陶弘景的答復也總是能讓蕭衍茅塞頓開,同時還為自己贏得瞭一個相當風雅的綽號——山中宰相。
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佛事越來越傾心的蕭衍對天下的關心越來越少,叨擾陶弘景的頻率也越來越低。對於此事,陶弘景絲毫不以為意,因為早在梁朝剛剛建立的時候,他就在給蕭衍的歷書上埋瞭伏筆——
在這部歷書上的農歷己巳年、公元549年、後來的梁太清三年,陶弘景用朱筆點瞭幾個點。而在這一年,爆發瞭南北朝晚期最大的一場動亂——侯景之亂。

其實侯景之亂爆發的時候,陶弘景早就去世瞭。而他臨死前所作的最後一首詩,也預示著這場浩劫的來臨:
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論空。豈悟昭陽殿,遂作單於宮。
所謂夷甫、平叔,指的是王衍和何晏,這兩個人都是清談高手,西晉和曹魏的覆滅他倆也難辭其咎;而昭陽殿則是梁宮的正殿,在侯景之亂裡成瞭羯胡侯景的“單於宮”。數年之後,盡如其言。
當然,說陶弘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未免太玄;而他有感於當時南梁的風氣日益浮誇、從上到下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虛妄因而斷言梁朝將亡,則是更有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