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賞賜丹書鐵券,卻惡搞成記過文書讓開國功臣哭笑不得!
朱元璋賞賜丹書鐵券,卻惡搞成記過文書讓開國功臣哭笑不得!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很多清朝人及其後裔都說朱元璋刻薄寡恩屠戮功臣,但是翻看清人編纂的明史,卻發現瞭朱元璋與他的功臣之間,發生瞭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咱們今天講一個比較輕松的故事,來看看朱元璋對老朋友又小心眼兒又大氣的故事:有一位開國功臣,是朱元璋的發小。此人能一句話把朱元璋說惱,也能一句話把朱元璋說笑,他沒當上開國公,最後卻受封異姓王。
此人拿到朱元璋的冊封他為國公的丹書鐵券之後哭笑不得:這上面咋還刻著我的糗事?這樣的丹書鐵券,實在是沒法兒拿出來向別人炫耀。
咱們今天要講的這位沒當上開國公最後卻受封異姓王的大明開國功臣,名字叫湯和,字鼎臣,跟朱元璋同住一個村。

湯和“幼有奇志,嬉戲嘗習騎射,部勒群兒。(《明史·列傳第十四》,下同)”這說明小時候玩打仗遊戲,湯和是指揮朱元璋的。但是等到朱元璋加入瞭郭子興的軍隊,千夫長湯和卻對九人長朱元璋畢恭畢敬,盡管這個九人長還是自己寫信招來的:“和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
年輕時候的湯和,身材高大,酒量也大,喝瞭酒說話就沒把門的瞭:“身長七尺,倜儻多計略,沉敏多智數,頗有酒過。”
明清兩朝的身長七尺,比漢朝的身長八尺還高,湯和的身高應該在兩米開外,這樣的人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是很有優勢的,所以湯和打仗就沒怕過誰。朱元璋跟張士誠死磕,湯和獨自帶兵,而且是每戰必勝:鎮守常州期間,張士誠首先挑釁,被湯和一頓老拳揍瞭回去(擊卻之,俘斬千計)。來而不往非禮也,湯和一怒之下進攻張士誠悍將莫天佑鎮守的錫山,打跑瞭莫天佑,活捉瞭莫天佑的老婆。

湯和一鼓作氣,又在楊山大敗張士誠水軍,光是敵軍千戶就抓瞭四十九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圍攻長興,湯和星夜馳援,一戰斬殺無數生擒八千。攻打江州的時候,湯和被人傢的石頭砲(那個字打不出來,左中右結構,石、馬、交三個字組合在一起,念炮,正史中范蠡、曹操、諸葛亮都用過,其實也就是拋石機)打傷瞭左臂。朱元璋趕緊把發小召回大本營應天療傷,傷剛見好,湯和馬上跑回前線,拿下瞭江州。
也就是在屢戰屢勝之後,鎮守常州的湯和跟朱元璋鬧別扭瞭。
鬧別扭的原因,是湯和向朱元璋提出瞭某種要求,而朱元璋沒有答應(嘗請事於太祖,不得)。被朱元璋駁瞭面子,湯和很鬱悶。鬱悶的湯和喝醉瞭,就開始說胡話瞭:“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這句話不用解釋,讀過《史記·淮陰侯列傳》的人都知道,當年項羽派盱眙人武涉遊說韓信的時候,也說過類似的話:“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朱元璋雖然沒上過學,但是很有文化,一聽這話就惱瞭:“你小子還想學韓信?看我怎麼收拾你!”當時朱元璋還不老,妻賢子孝的他還不喜歡殺人,所以盡管惱火,也沒有當時把湯和抓來打屁股,而是把這件事牢牢地記在瞭心裡,後來終於找瞭茬,狠狠地整治瞭湯和一頓:“太祖聞而銜之,平中原師還論功,以和征閩時放遣陳友定餘孽,八郡復擾,師還,為秀蘭山賊所襲,失二指揮,故不得封公。”

一句話說惱朱元璋,湯和沒有當上開國公,但是卻再也不敢發牢騷瞭(很奇怪湯和酒後失言,朱元璋是咋知道的),朱元璋再怎麼罵他,他也不還嘴瞭:“伐蜀還,面數其逗撓罪。頓首謝,乃已。”要不怎麼說湯和是個聰明人呢,如果這時候他還敢犟嘴,那麼他就成瞭朱元璋屠戮的第一個功臣瞭,而且還死得一點都不冤枉。
湯和後來終於由中山侯升級為信國公,但是朱元璋又惡搞瞭他一把,讓他的冊封丹書鐵券(免死、冊封都在鐵券上刻字塗丹)沒法拿出來炫耀:“其封信國公也,猶數其常州時過失,鐫(刻)之券。”這下慘瞭:丹書鐵券成瞭記過文書,這怎麼能讓湯和睡好覺?
馬皇後和太子朱標先後薨逝,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也都沒瞭,已經步入老年的朱元璋就想收回功臣的兵權瞭。但是朱元璋自然不會學趙匡胤那樣“杯酒釋兵權”——隻有偷來的江山才最怕武將造反,朱元璋的江山以一刀一槍打下來的,自然不怕。但是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開國功臣們手握重兵,皇太孫朱允炆又比較文弱,老朱先生愁得有點睡不著覺。

這時候聰明的湯和抓住時機送上瞭一個枕頭:“臣犬馬齒(年齡的謙稱)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官樣文章中,乞骸骨就是請求退休的意思)。”
朱元璋一聽湯和說瞭這句話,笑的抬頭紋都開瞭(帝大悅)。馬上下令自己出錢給湯和在鳳陽蓋房子,順便把其他功臣的退休養老之所也蓋好瞭:“立賜鈔治第中都(明朝三都:中都鳳陽,南都應天,北都順天),並為諸公、侯治第。”可惜明朝尚存的開國功臣,沒有一個人能像湯和那樣領會到朱元璋的意圖。
鳳陽的信國公府蓋好瞭,湯和一天都沒耽誤,馬上帶著老婆孩子搬傢。在領著老婆向朱元璋辭行的時候,還得到瞭大量金銀財寶:“和帥妻子陛辭,賜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鈔三千錠、彩幣四十有副,夫人胡氏賜亦稱是。並降璽書褒諭,諸功臣莫得比焉。”
湯和實在是太聰明瞭:“我領著你嫂子一起來的,禮物也應該有她一份兒吧?”其實湯和打瞭那麼多年仗,並不在乎朱元璋的幾千兩金銀,他要告訴朱元璋的,是“我這人貪小便宜,沒啥大出息!”

“諸功臣莫得比焉”,那些功臣堅決不肯解甲歸田的功臣,比不上湯和的地方,不是朱元璋豐厚的賞賜,而是湯和功成身退的睿智。
某暢銷書作傢憑空設想,說朱元璋也想幹掉湯和,這就是無稽之談瞭。不肯放過任何一個抹黑朱元璋機會的《明史》,也說朱元璋和湯和之間是真有兄弟之情的:“(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篤不能興(病得起不來瞭)。帝思見之,詔以安車入覲,手拊摩之,與敘裡(hàn,裡巷的門)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和不能對(此前得瞭一個不能說話的毛病,“感疾失音”),稽首而已。帝為流涕,厚賜金帛為葬費。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東甌王,謚襄武。”
沒有當上開國公,最後卻受封異姓王。朱元璋與湯和這對發小兄弟,可謂善始善終。不但湯和本人善終,就是湯傢後世子孫,也一直跟朱明皇室關系不錯,“傳爵至明亡乃絕”。

咱們且不討論朱元璋所殺掉那些功臣,是否在大明建國之後迅速腐化墮落,已經變成瞭比元朝貴族還兇殘的虐民新貴。單看湯和曾有異心而沒有被斬,被反復敲打之後依然重用,可見朱元璋也未必就是想把功臣宿將都一網打盡。
於是我們不能不產生這樣的聯想:如果明朝開國功臣有湯和一半聰明,朱元璋還有必要大開殺戒嗎?